《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其小说主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历史与文化传承:《三国演义》通过对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作品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2. 英雄与道德观:小说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通过他们的故事,探讨了忠诚、仁义、智慧、勇气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英雄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英勇和智慧,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崇尚。
3. 权谋与策略:《三国演义》深入描绘了政治斗争、权力博弈、策略运用等场景,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智谋较量。这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人性的多面性。
4.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小说中,各路英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但往往受到现实的限制和挑战。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挣扎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 人情与命运:《三国演义》在展现英雄事迹的同时,也深刻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命运的无常。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命运,展现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个体命运与社会大环境的交织。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不仅是历史小说,也是对人性、道德、智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英雄是三国演义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大兴趣所在。英雄是指在乱世中崛起,以超凡的才能和气概,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是一种非凡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贡献。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是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或者军事才能或者文化才能,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和不屈的意志,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和传奇的经历。他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榜样。
三国演义的小说主旨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高价值观。忠义是指对国家、君主、朋友、兄弟等的忠诚和义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了忠义的精神,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了实现汉室复兴和天下太平而奋斗。他们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情谊和信任,如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诸葛亮与赵云的生死相依等。他们的忠义之举,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基因。
《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作者的写作背景说起。罗贯忠这部小说写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各地军阀割剧,给民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在这环璄下,作为底层阶级的罗贯忠,同普通民众一样渴望天下太平,生活稳定,更希望出现一位济世“明主”为社会建立稳固的秩序,用“仁,义如何恢复小米游戏盒子,礼,智,信”。儒家″五常”来治理社会,以消除天下乱象,稳固人心,整个小说从始至终,始终贯穿“仁,义,礼,智,信”五点。
让人迷茫的《三国演义》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有人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刘氏蜀汉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兴灭史!这样的理解也不无道理,因为《三国演义》就是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第一视角来讲述了自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而后魏、蜀、吴三国成立,再到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这一百年多年的历史演义。整部小说中贯穿了作者“拥刘反曹”的立场,他抛开了史书的客观性与严谨性,传递着“非黑即白”的价值观。让我们看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泾渭分明的爱与憎。
三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从其选择的视角与详略,便可见一斑——广义的三国,是自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并没有在这96年中平均分配:前三十三回从184年讲到207年,讲述曹操统一北方,刘备艰苦流离;第三十四回到第一百零五回是讲述207年到234年,从赤壁之战到诸葛亮归天;剩下十五回,一口气说了三国剩下46年的故事。说白了,《三国演义》实在是“蜀汉英雄传”——详写蜀汉,略写曹魏与孙吴。早在《三国演义》出现前的宋朝,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提过,小孩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就蹙眉流泪,闻曹操败就大喜。民间倾向,一目了然。
在我众多的藏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爷爷给我讲《三国演义》时,我还是没上学的年纪,但有两个人的经历使我记忆犹新,不自觉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一个是赵云赵子龙,忠心护主,勇猛无比,无私心无私利,战绩彪炳坦荡一生。一个是刘备,落魄的皇族,卖着草鞋心怀天下,历经磨难,终成一方帝王。成大事者不都是如此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一番磨难,又哪来花香扑鼻。
即便诸葛亮死去,爷爷除了悲伤之余,还津津乐道给我讲诸葛亮的智慧,就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一典故。直到许多年之后,我对历史有了一定的判断力,才明白《三国演义》很多内容都不是历史事实,只不过是作者对历史事实的一种文学加工而已。但幸亏的是,当爷爷还活着的时候,我从没给他谈起我的这个见识,因为我不想让他失望,对于爷爷最大的安慰,或许就是让他相信他所希望相信的故事。
记忆中,爷爷终其一生也没有读完整本《三国演义》,因为,每当爷爷读到诸葛亮星逝五丈原时都泣不成声,尊刘贬曹是《三国演义》的主旨,爷爷也被这一主题引导,不由自主之间就把情感放在了蜀汉一边。诸葛亮死去,以下的人物对他而言都不再有吸引力,他所熟悉的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在此之前都已经逝去。人老念旧,每当读到这一情节,爷爷都感慨不已,然后思绪稳定之后,又会不厌其烦的再从桃源三结义这一章节读起,循环往复,直至读不动书的那一天。
这段故事我听的最多,因为爷爷年纪大了,虽然喜欢读书,但读着读着一本书前面的情节就会遗忘,人不服老不行,一个人即将老去,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颜容和记忆。爷爷忘了前面的情节,过几天再读书的时候就会又从头读起,最终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都是以精彩开头,都是以草草收尾。这样看来,开头的桃园三结义就复述的最多,而我,对这一部分的故事情节也就记忆的最深。
我们兄弟四个,三个哥哥是大伯家的,包括一些堂兄弟,姐妹,一门的小孩就有十几个,但就我比较安静,比较愿意听爷爷读书。每当我在旁边,爷爷就满眼笑意,拉我在院里的大榆树下的小凳上坐好,然后自己又拎了一只大些的板凳,戴上老花镜,翻开《三国演义》,说:爷爷今天给你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iYWj24nJ/得意时,当追苏轼、王安石,以苏心为我心,以王志为我志,可健全心志;失意时,且寻稼轩、柳泉,暂托孤愤。观二人,辛氏奔波半生,功业一寸未竟;蒲氏劳碌终老,功名一寸未得,以其所求,论其一生,可谓一事无成。妙笔生花,如二人者,尚如此,况一分才华,满腹牢骚之我乎?
《水浒传》本身就是发愤著书与愤而起义二者矛盾冲突调和的结果,梁山最后的招安具有典型的失意文人心态。《西游记》亦是如此,作者借孙悟空之口,公然宣称“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但是最后仍然选择服服贴贴“皈依佛门”,这像极了明朝那些表面上离经叛道的文人最后还是要归复王化。
关于四大名著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和心得,认为四大名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封建后期或者末世文人的失意与孤愤”。
四大名著背后的作者群体,大抵就与金圣叹、蒲松龄类似,值得一提的是金圣叹,本身就是著名的水浒批评家,《水浒传》之所以广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圣叹对这本书进行了“腰斩”和批评。
隋唐时建立科举制,将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学而优则仕”,此后的宋元明清,除元代由于某些原因,对科举不置可否外,其他各代都不遗余力的推行科举制,读书做官被史无前例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隋唐以后的大部分读书人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金榜题名,一种是名落孙山。
秦国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的世官制,传统意义上的贵族社会开始瓦解,早期官僚社会开始形成。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贵族瓦解,但是由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一种有别于商周贵族的特权阶层世家大族长期左右的政权,因此从秦汉到隋唐科举制诞生前,或可称为“贵族官僚社会”。
如前所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绝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有一群文人,一群走投无路的失意文人的集成之作,他们或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都为四大名著的成书作出了贡献。
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
后来的《红楼梦》虽然是由曹雪芹一人删定的,但依旧保留着累积型作品的痕迹,从写作者来看,这部书在大抵删定之前,应经曹家三代数人编写;从文本内容来看,笔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由《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红楼十二钗(支)》杂糅而成的作品。
其实,《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非是由某个人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是多个时期经多人之手整理编著而成,即所谓的“世代累积型小说”。
《西游记》的作者也是一样。近代以前,《西游记》的著作权,长期归于南宋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后来经人考证,丘处机写作的《西游记》,与神魔小说《西游记》并不是同一本书,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应该是明朝中后期的吴承恩。可是吴承恩写作的《西游记》是否就是神魔小说《西游记》,也没有确切实在的证据。
以《水浒传》为例,有人说作者是元末的罗贯中,也有人说它的作者是明初的施耐庵,还有人说,是由罗贯中、施耐庵合著的;更有人说,施耐庵就是罗贯中(有人解释:施耐庵,即俺乃是)。甚至还有人直接否定他人的著作权,又找出施彦端、杨维桢等。
然而,这些常识,虽然看上去已成定论,但其中除《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较为确定以外,关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是否是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直到目前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
稍微再有些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能说出这几部作品的成书年代,《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一说明朝嘉靖年间);《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
关于四大名著的作者,一般人都能脱口而出:《三国志演义》罗贯中著;《水浒传》施耐庵著;《西游记》吴承恩著;《红楼梦》曹雪芹著,高鹗续。
在魏国,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受禅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西晋起用老将杜预进攻东吴,经一场恶战后打败吴军。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经过近百年战乱,三国时代终结。司马氏三分归一,建立西晋统一天下。
在东吴,孙权死后,吴宫内乱。诸葛恪专权,被孙峻所杀。孙峻和孙先后独揽大权,孙存篡位之心。并废了吴主孙亮,改立孙休为帝。孙休常怀有攘除国贼孙之心,联合东吴老将丁奉除掉孙,夺回大权。不过,东吴安宁并不长久。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愿,继续兴兵与魏国作战。后主刘禅昏庸,听信谗言,导致姜维失败,后又废了姜维兵权。姜维为逃避奸臣加害,屯田沓中。魏将邓艾乘蜀汉大乱,发兵进攻。邓艾大军翻山越岭,终于抵达成都城前。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姜维为复兴蜀汉,乘魏将锺会与邓艾不合,欲联合除掉邓艾,谋划重建蜀汉。锺会欲除掉司马昭,不料事情被揭发,司马昭派兵围攻锺会、姜维。锺会死于乱箭之下、姜维身负重伤,感叹无法完成诸葛亮遗愿,便拔剑自刎。
在魏国,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掌握大权的曹爽的兵权,曹爽被杀。司马懿病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掌握魏国大权,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马兄弟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因患眼疾病故mmorpg横版网页游戏,司马昭独揽大权。曹髦欲除国贼司马昭,不料被司马昭部下成济杀害,司马昭又假装悲伤,将弑君之罪名推到成济身上,将成济斩首。司马昭后立曹奂为帝。
诸葛亮死后,大将魏延不满诸葛亮的身后安排,意图夺取军权继续北伐,更不惜烧毁栈道拦截自家军队归路及攻打南郑,但诸葛亮生前早有布置,魏延被杀。
曹丕病逝,由其子曹叡继位。诸葛亮一出祁山,原本将直逼长安,因马谡丢失街亭而后败北,二次北伐粮尽而退,孙权于东吴称帝,国号吴。在蜀汉,诸葛亮上奏刘禅出师第三次讨伐魏国,决心完成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数次击败魏军及击杀大将张郃,但年数将尽,而且蜀汉之实力不足以讨伐魏国。诸葛亮决定将平生所学授予北伐期间收降的将才姜维。诸葛亮与魏司马懿斗智,双方僵持已久。最终,诸葛亮因过于操劳,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诸葛亮准备一樽木雕像吓跑以为诸葛亮未死的司马懿,争取时间让蜀军撤退。
曹丕趁机联合四路兵马杀向蜀汉,包括东吴、南蛮、羌族与孟达。诸葛亮派马超把守关口,使羌兵不敢进攻;派魏延制造疑兵,使南蛮多疑不敢进攻;派孟达至交李严写信,劝孟达退兵;派赵云把守关口,抵御魏军。此四路兵马不期而退,只剩东吴一路孤军,只得退兵。最后,诸葛亮派善言语的邓芝前往东吴,成功说服孙权再度与蜀汉和好结盟,共抗曹魏。
刘备败军抵达白帝城,刘备因过度悲伤而病倒,命垂旦夕。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说如若儿子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可废掉刘禅,自立皇帝。诸葛亮誓言要忠心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心协力辅佐刘禅匡复汉室。
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吴军,杀死关羽仇人潘璋、马忠、麋芳、傅士仁。孙权将张飞仇人范疆、张达交刘备处死,但刘备仍然怒气未息要灭吴。情急之中的孙权用人不疑,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号令东吴三军。刘备因连胜而大意,把大军布阵于树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陆逊以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陆逊因深怕曹丕会趁吴军追杀惨败的蜀军时,发兵攻打东吴,因此放弃追击蜀军。果不出陆逊所料,魏军果然进攻东吴,反被吴军所败。
孙权仍然一心要荆州,决定发兵取荆州,并在与刘备谈判后得到江夏、桂阳、长沙。关羽攻打曹仁把守的樊城时,孙权与曹操联合,派遣大将吕蒙攻打荆州,吕蒙白衣渡江,混入荆州。关羽得知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不得已退守麦城,并派人前往成都求刘备派援兵。吴军包围麦城,将关羽困在城中。关羽突围,中伏被擒。关羽被押往东吴,宁死不愿投降孙权,被吕蒙斩首。吕蒙因功受赏,但在酒席上突然被关羽灵魂附体,随即暴死。曹操封孙权为南昌侯。刘备痛失荆州、义弟关羽,不禁深感悲愤,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复仇。不料,张飞在睡梦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暗杀,两人逃往东吴。刘备因过度悲伤而昏迷过去,醒后不听诸葛亮劝阻,一意孤行要为关张复仇。
周瑜死后,东吴与刘备关系恶劣,但未大动干戈。吴军与曹军开战,在濡须、合淝之战中有胜有败。在荆州,诸葛亮劝说刘备发兵进攻西川,夺取巴蜀。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刘备自封汉中王,拥有益州全部和部分荆州,为建立蜀汉打好基础。至此,天下鼎足而三:刘备跨有荆、益;曹操称霸中原,进占关、陇;孙权坐镇江东。后来曹操病死,次子曹丕篡汉,东汉历二百余年而亡。曹丕改国号为魏,刘备闻讯,在巴蜀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
专题: 小说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全 三国演义小说9上一篇貂蝉董卓三国演义小说
下一篇大唐之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