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引子、第一回
明朝酉阳野史有《续三国演义》,讲的是西晋、十六国、东晋那段历史,可惜只有上部保存于世,还不错挺精彩审配也不怎么同意沮授的观点,他说:“道义和骄军,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衡量标准。从前周武王伐纣王,也是以臣伐天子,不叫不义。我们举兵攻击的是曹操,曹操多行不义,为什么说是师出无名呢?今天,以袁公的强大,冀、幽、并、青四州的富饶,下面的将士又多想发奋图强,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优势啊!如不乘我们拥有的这些优势,及时来讨伐强贼,平定天下,完成统一的大业,那正所谓天赐良机不要,将来反自受灾祸。监军的计策固然稳重,但却没有根据情况而随机应变,所以并非万全之策啊!”
后三国演义有声小说
先把三国演义抄了一大半沮授十分严肃地说:“凡铲除强暴,救人于动乱之中的军队是合乎道义的军队;凡企图扩张,依仗人多势众去侵犯他人的军队是骄傲的军队;合乎道义的军队会无敌于天下,傲气十足的军队却是注定要败亡的啊!曹孟德今尊奉天子来命令天下,而我们却出兵伐曹如何删除顽固网页游戏数据,这等于是伐天下了,与义理相违背。再说,决定战争的胜负,在于有无万全的计策,而不在于表面暂时的强弱现象。曹孟德在国内政令畅通无阻,士兵又很精练,决不会像公孙瓒那样困守一方,坐而待毙。如今,我们放弃万全稳重的计策,不守护发展自己已有的疆土,却硬要兴无名之师,去攻击强大的敌人,我实在为袁公有这样的计划而担心啊!”
袁绍的宠臣郭图与沮授有隙,他是鼓励袁绍进攻许都的积极煽动者,所以不同意沮授的观点,并十分轻蔑地说:“以袁公的神武,率领我们黄河以北的强大人马去攻打曹操,这乃是十拿九稳之事,监军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
面对绝对的优势,袁绍的脑子极度发热,他认为统军破曹犹如以石击卵。但三军监军沮授头脑十分清醒,在与袁绍议事之时,他劝袁绍说:“为讨伐公孙瓒,我们连续几年用兵,冀州的百姓已很疲乏穷困,仓库中也已少有积蓄,真是不宜再打仗了。现在,我们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发展农耕,让百姓休养生息,再派人去向汉献帝报告我们讨伐公孙瓒的胜利。我们使人奏报时,如果曹操从中阻拦,我们就可以向天下宣布,说曹操阻隔我们尊奉皇帝之路,使曹操处于孤立。然后,我们就出兵进驻黎阳,慢慢地经营并发展河南地区,扩充大量的船只,整理作战器械,再分头派出精锐骑兵,不断地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们不得安宁。似此,曹军东奔西跑,疲于奔命,我们却稳守四州,以逸待劳,以我们休整后威武的军队,去对付疲劳困乏的敌军,简直可以说不费多少力气,就能把他们打败啊!”
尤其是,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让汉献帝从洛阳迁都许昌,改许昌为许都,汉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任大将军,后升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并主持朝政。而袁绍被拜以太尉,班在曹操之下,他对此大是不服,深以为耻。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自己最危险的敌人。好在自己现在的力量倍胜于曹操,最好还是趁早消灭了他,方可绝永久的祸害。于是,袁绍便欲兵逼许都(今河南许昌东),与曹操决一雌雄,这也是他屯兵黎阳(这里距许都不远)的真正目的。相比之下,曹操这时的兵力却不足十万,粮草严重不足,且其后方许都也危机四起,斗争激烈,敌对势力,八方俱在,他的劣势十分明显。
袁绍消灭公孙瓒后,迅速平定了幽州地区,占领了冀、幽、并、青四州,一下子拥有军队数十万,成了北方最大的豪强。他一战巧夺冀州,再战鹰扬河朔,该是何等的威风?这阵,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其手下智谋之士、骁勇之将自有不少:其高才大谋如田丰、沮授、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等;其俱世名将如张郃、高览、颜良、文丑等。其兵聚集于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不下三十万之众;其粮草囤积于乌巢,足够数十万大军长年征战之用。所以,这时袁绍傲气冲天,不可一世,把天下英雄豪杰俱不放在眼里,甚至连汉献帝也不屑一顾,连给朝廷的贡也不愿意进了。袁绍再分析天下形势,他看来看去,只有曹操可与自己一争天下。
袁绍军乘胜掘地道攻入了易京,他们突破了一道道堑壕,毁坏了一座座城楼,渐渐接近了公孙瓒居住的高台。一时,高台之上,个个地道口出现,无数袁军一齐涌出,向公孙瓒部队猛烈进攻。公孙瓒的部队奋力抵抗,但袁绍军越战越多,越战越勇,公孙瓒军却越战越少,越战越怯……袁军大喊:“活捉公孙瓒,活捉公孙瓒!”公孙瓒军却听成“活捉了公孙瓒!”“活捉了公孙瓒!”他们误以为主将已经被俘,全然没有了斗志,真是兵败如山倒,只有退的没有进的,只有降的没有攻的……公孙瓒一见情势危机,知道必败无疑,又唯恐自己被俘受辱,便仰天长叹道:“不意败于本初之手,竟然惨败如此!吾今大败,怎忍心让家人受辱?”于是,他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全部杀死,拔剑自刎身亡。
公孙瓒细思关靖之言不无有理,这才决定不突围了,想等待援兵到后里应外合消灭袁绍。于是,他派人给黑山的儿子送信,要他们援兵尽快按期到达,并以举火为策应信号,内外夹击共破袁军。但是,公孙瓒给儿子的信,竟为袁绍的侦察警戒部队所得,他们将此信交给袁绍。袁绍看罢公孙瓒致儿子之信,索性将计就计,设下了道道埋伏。到了公孙瓒与儿子约定的举火时间,袁绍便让埋伏的军士照样举火,借以进行欺骗。公孙瓒一见,以为援兵已到,急忙亲自领军出战。这时,袁绍军伏兵四起,勇猛拼杀,公孙瓒军猝不及防,顷刻大败而归,只好退回易京继续坚守。
公孙瓒与部将关靖进行商议,关靖劝道:“现今,我们全军已瓦解了,大部分军队都逃散或投降了,剩下的军队还不到原来的一半。凡能在这里坚持的人,他们都是因为考虑到家乡的眷属,所以才不愿离开,而大家都是在把将军作为主要依靠了啊!正因为如此,军队才没有解散,我们才可以坚守,而只要将军能长期坚持下去,袁绍必然被迫撤退;他们撤退后,离散的将士又会重新投奔您,周围的老百姓也会重新归顺您,失去的土地同样会重新归还您……可如果将军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我们的部队就会失去立足之地,军心会因之不稳,民心会因之丧失,那易京的陷落也是指日可待的了。似这样,将军轻易地失去了易京这个根本,却无所依托地转战于各处,那究竟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天,袁绍率大军在易京(今河北雄县)包围了公孙瓒。公孙瓒初被围时,并不十分惊慌,他派儿子到黑山(位于河北中南部)向农民军求救。而且,他自恃易京外围挖有十道堑壕,在堑壕之内垒有一座座高台,都高达五六丈,台上又筑有高楼;在堑壕的正中央,所垒的高台竟达十丈之高,这便是他自己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他存有三万斛粮食。正因为拥兵颇众,守险有粮,他对袁绍的围攻并不害怕,计划进行长期坚守。可是,他虽欲坚守,却不愿苦苦守候,儿子前去搬救兵刚走,他却又不想守易京了,打算率步骑突围而出,然后依托西山,统辖黑山一带的农民军,转战于冀州,以断袁绍的后路,待机消灭袁绍。
他初被举荐为孝廉而担任郎中,又被任命为辽东属国的长史。中平年间,他在凉州平叛有功,升任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进洛阳时,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并封为蓟侯。董卓被杀时,公孙瓒屯兵渤海郡,占有青、徐、兖三州,势力十分雄厚,并时时有吞并袁绍之心。公孙瓒欲吞并袁绍,袁绍更欲吞并公孙瓒,他感到公孙瓒正聚兵在自己的侧后,时时图谋不轨,己若用兵,彼必攻来,己若自守,他必相峙,所以,对自己威胁最大。因此,只要先消灭了公孙瓒,不仅能解自己的后顾之忧,也能实现自己争夺中原扩大地盘的雄心壮志。而且,这个时候,刘备已脱离公孙瓒而自立,驻兵于徐州城内,使公孙瓒力量大为削弱。不趁此天赐良机消灭公孙瓒,却待何时?
董卓死后,袁绍联盟破裂,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十八路诸侯纷纷各抢地盘,扩充势力,拥兵自守,火并不断;袁绍欲学董卓,想在冀州另立皇帝,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小朝廷;曹操拥护在位的汉献帝,反对另立皇帝,他竭力劝阻各路诸侯能化解矛盾,以争取国家的统一稳定;诸侯们难求一致,各个划地割据,自立山头,互相厮杀,雌雄难决。北平太守公孙瓒即为当时势力最大的豪强之一。公孙瓒字伯圭,辽宁令支县人,他风度翩翩,仪容威严,声音洪亮,威信颇高。
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第二回
感谢老作家张革风帮我推出《后三国演义》,我们意在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部作品。如果有关影视公司感兴趣,能将其改编电视剧,可与我们联系。作者袁银波
袁绍见此,欲渡河来追击曹操。沮授劝道:“对于战争胜负的变化,我们不能不作周密的考虑。现在最好还是驻军延津,只以部分兵力去攻官渡:如攻下了,再迎接留驻延津的大军也不算迟;如果大军一齐攻打官渡,万一失利,那就会全军覆没,整个部队就都回不来了,这是十分危险的啊!”但是,袁绍不听,坚持让全军渡河。
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议,亲自率兵来到延津,假作要渡河作战的样子。袁绍一闻消息,急忙挥兵而来。曹操一见袁绍中计,就率军回头急走,迅速赶向白马。待曹操大军离白马只有十余里时,颜良这才发觉,他不由不慌,只好仓促出马迎战。关羽其时在曹操帐下,一闻颜良叫战,他便请命出马,与颜良进行交战。关羽英勇无比,但颜良却过分小瞧了他,并不多加提防。战鼓声中,关羽冲着颜良的旗盖,策动战马直扑而来,乘其措手不及,在千军万马之中杀了颜良。因是首将被斩,袁军军心大乱,纷纷四散而逃,曹操迅速解了白马之围。
袁绍既关押了田丰,立即向各州郡发布了讨伐曹操的文告,历数曹操的罪行,称要兴兵征讨。他先派大将颜良领兵,去攻打驻守在白马的曹操下属东郡太守刘延。刘延急忙派人求救,曹操欲自官渡北上前去救援。荀攸建议说:“目前我们兵少,最忌军力分散。而袁绍自持兵多,我们却要千方百计对他们进行分散,这样才能争取主动。将军不如用声东击西之计,可引军先到延津,伪装成渡河进攻袁军背后的样子。袁绍一见,必然领兵前来应战,我们却以轻装部队迅速回袭白马的袁军,这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颜良虽勇,也是一定会被擒获的。”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他才高学深,多谋善算,因而被曹操任命为军师。
袁绍见田丰对自己的决定一阻再阻,不由勃然大怒,他十分生气地说:“今大战在即,大家都众志成城,以待破敌,你却滥发议论,扰乱军心。我上次说了,你若再这样,我会重重治你之罪!今你既然自找难堪,可不要怪我无情。来人啦,把这狂士打入狱中。”于是,田丰被武士推往狱中而去。
袁绍起初不愿意出兵,田丰却极力主张出兵,今他决意出兵,最忌别人阻拦,因而对田丰的劝谏很不高兴,他说:“你怎么处处和我作对呢?我上次因幼子之病,不能出兵攻曹,你必欲让我出兵。此次我准备出兵,你却硬要阻挡,这究竟是为何呢?”
袁绍却这样说:“树木枝杆相连,砍枝犹能生存;父子之心相连,劈心焉能独生?我对幼子袁尚,已倾注了我的全部心血,实在不忍看到他有什么意外。姑念你一片忠心,此次虽有冲撞,并不与你计较,下次再若这样,我可是要重重治你之罪的!”
一听袁绍因幼子之病不愿出兵,田丰激动得全身发抖,他狠狠地以手杖敲地,十分焦急地对袁绍说:“如今,碰上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主公却因小儿之病而坐失良机,这是多么可惜的啊!须知,贻误战机,乃是兵家大忌,是一定要招致惨败的啊!到了那时,不仅子女难保,宗族难保,而主公您自己,也是首先要人头落地的啊!”
这时冀州方面,谋士田丰对袁绍建议说:“现在966手游盒子用不了,曹操正与刘备交兵,一时不能骤解,如果我们趁机攻击曹操的背后,一出兵就能获胜,请主公从速安排。”但是,袁绍却因幼子袁尚之病,不肯采纳田丰的意见。他说:“我子袁尚是我的心肝,我的依靠。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我是决不会独活的。现今,他正患重病,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带兵出征,这不是要断送他的性命吗?”因此,他不予出兵。
对此,诸将仍持有异议,司空祭酒郭嘉却对曹操的主张十分赞同,他说:“曹公所言,十分有理。袁绍貌似强大,可他天资迟钝,又不果断。他是要来进攻我们许都的,但却不会很快行动。然而刘备不同,他刚刚冒出,势头很猛,只是他却还没有取得民心,这就好像新栽下的树木一样,它的根还没有深深扎下,是极易撼动或拔掉的。我们如不乘此机会急袭刘备,难道必欲等它长成参天大树以后才予铲除,那时不就事半功倍了吗?”郭嘉之言,更坚定了曹操攻击刘备的信心。于是,曹操立即发兵,向东急攻刘备。
曹操听罢,只是微微一笑说:“须知,刘玄德(刘备字玄德)的才智远远超过一般人,以前他假与我称兄道弟,但却参与了董承他们谋杀我的巨大阴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与我十分平静地煮酒论英雄,假借响雷作以掩饰,似乎十分害怕的样子,但很快便带兵出走,其心机真是深不可测啊!今他亲笔签字的汉献帝密诏已为我获,画皮已经撕下,故而是会奋全力与我拼个鱼死网破的。所以说,刘备他不仅仅是董承、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等这十个逆贼之中最危险的人物,也是以后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敌人啊!对于这样危险的敌人,如果我们今天不去进攻他,将来他一定会进攻我们。今与刘备相比,则是我大他小,我强他弱。而我们在官渡这里,两下里相持,与袁本初似有战事却无战事,如此间隙,正是我们消灭刘玄德的最好机会。如不趁此天赐良机,立即去铲除刘玄德这一大祸患,那我们以后是要后悔的啊!”
这时,汉献帝因恨曹操专权,向国舅董承授以密诏,让他串联不满曹操之人,共同诛杀曹操。董承得此密诏,遂串联了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等十人,密谋铲除曹操。唯因太医吉平给曹操下毒之时,被董承的仆人庆童泄露了机密,因而被曹操发觉,曹操又从董承家里搜出了汉献帝密诏。因此,曹操诛杀了董承、王子服、吉平等五人全家,又欲亲自率军至徐州讨伐刘备。将领们都说:“主公,今与您争天下的是袁绍,现在袁绍屯兵黎阳,他时刻企图来攻击我们,我们不准备应敌,反而丢开袁绍而东去进攻刘备,这是避重就轻啊!试想,假若就在我们进攻刘备之际,袁绍突然出兵,乘虚来攻击我们的背后,我们不是太危险了嘛!”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曹操进兵黎阳,他命令将军臧霸率军进入青州,以保卫许都的东方。同时,他把于禁的军队留屯在黄河上,以防止袁绍军沿黄河西上。九月,一切安排就绪,曹操自己回到许都,只分出一部分兵力守于黄河北岸的官渡,窥视黎阳袁军的动静,为与袁绍的争战作积极的准备。
袁银波: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
今巜后三国演义》已近尾声,重点写及西蜀东昊败亡之因,敬请朋友们关注。袁银波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名 小说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书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吕布之死
下一篇三国演义上中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