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自问世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流传。其中,最为权威和广泛接受的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毛宗岗父子修订并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版本在保留了原著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辞进行了简化,且增加了注释和点评,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性上更加出色,也更加便于普通读者理解。因此,毛氏版本《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文学研究的深入,现代读者可能会倾向于阅读那些在尊重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学术修订与注释的版本,以获得更深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的解读。然而,毛氏版本仍然是《三国演义》最权威、最常见的版本之一。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除以上六处外,尚有十四处涉及关索的内容。以上从余本残存的十四卷中的描写,足见出关索是小说中颇令人瞩目的角色。宋元时期,有不少关于关索的记载,明成化戊戌十四年(1478)还曾重刊过据说翻印元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如此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嘉靖本中销声匿迹,而到了后出的余本中,却又活跃频繁呢?是刻书家为吸引读者兴趣、提高经济效益而随意妄加出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倒要佩服改编者技艺的高超精妙了。
三、批评本系统:包括吴观明本、宝翰楼本、藜光楼本、绿荫堂本、钟伯敬本、芥子园本、两衡堂本、遗香堂本等。该系统与志传系统的建本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吴观明本的刊行地是福建建阳;藜光楼本虽题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然第一百回回末却袭用建本书名,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传》;志传系统的朱鼎臣本书名本为《三国志史传》,但封面却袭用建本特有的书名:《李卓吾先生批点原本三国志传》。不过,宝翰楼本、藜光楼本和绿荫堂本的刊刻地点已从建阳移到苏州;它们不但与志传系统决裂,同时也有别于通俗演义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将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并借助增加李卓吾或李笠翁或钟伯敬的批评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小说三国演义权威版本
需要再书一笔的是,雄飞馆本是个例外,如套用上面的分组规则,应把它单列为花关索,关索组了。因其第一百五回为《花关索荆州认父》,而第一百七十四回《孔明一擒孟获》里却又出现关索一名。也许是它同时采用两组本子才导致的混乱和矛盾吧。
该组本子的卷数、内容、版式与花关索组相同凌月传奇手游超变盒子,区别只在关索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征讨云南的诸葛亮军中,突然来了一员青年,自称是关羽第三子,名关索。后遂从军作战,但未见立功便失踪了。关于关索登场这一点,与元代《三国志平话》[⑧]相同,但内容各异。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杨美生本、魏某本、北图本等属于此组。因其各本之间的繁简颇有出入,故疑非由同一版本而来。
该组本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花关索的青年和他的母亲胡氏及三个妻子一起来到荆州,青年自谓是关羽之子。此后他转战西川各地,屡建军功,最后病死在云南。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与成化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⑦]的内容大致吻合。余象斗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种德堂本等属于此组。这些本子的内容与文字除极个别处外,基本相同。
二、志传系统:包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魏某本、美玉堂本、北图本、种德堂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嘉庆本等等。该系统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表现为上图下文,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花关索故事,因绝大多数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尤集中在建阳一带,故又称闽本或建本。
一、通俗演义系统:包括嘉靖本、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等。各本均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只是嘉靖本和夷白堂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周曰校本同于嘉靖本,卷首亦有蒋大器、张尚德两人序文;夏振宇本又从周曰校本出,二者在书名前增添了同样的附属语:“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同样把嘉靖本的二十四卷合并为十二卷,同样保留了蒋、张的序文。夷白堂本行款与嘉靖本同。这些无不表明,嘉靖本同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间的血缘渊流。关于刊行地,有人认为嘉靖本刻于南京,因无充分论据,此说尚存疑;周曰校本是金陵(今江苏南京);夷白堂是武林(今浙江杭州);夏振宇本不详。
从版本形态的演变考察,我们不妨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分成四大系统:一、通俗演义系统;二、志传系统;三、批评本系统;四、毛本系统。倘若按照版本产生的时代先后给它们依次排队,则通俗演义系统居首,志传系统次之,批评本系统又次之,毛本系统属末[⑥]。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它们各自的情况。
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第一种》六十卷百二十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醉耕堂大字刊本。白口,四周单边。半叶八行,行二十四字。封面上栏刻“声山别集”,下栏右上刻“古本三国志”(占五分之一位置),左刻“四大奇书/第一种”,大字二行(“种”字下有阴文朱印“天香书屋”一枚)。首李渔序,次总目,次绣像,次读法。总目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总目”、“声山别集”、“茂苑毛宗岗序始氏/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各卷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几”、“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总目与正文板心均刻书名。第93、97、109、119回首叶板心下刻“醉耕堂”。北京图书馆藏。(醉耕堂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明末建阳吴观明刊本。精图百二十叶,有“书林刘素明全刻像”字样。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有眉批总评。首秃子(李贽)序、缪尊素序、无名氏序、读三国史答问、宗寮姓氏、目录。合二则为一回,并取前后二则标题作每回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蓬左文库均有藏。(吴观明本)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壬辰二十年(1592),闽书林双峰堂余象斗刊本。题“东原贯中罗道本编次”,“书坊仰止余象乌批评”,“书林文台余象斗绣梓”。上评中图下文。半叶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稍异旧本的是,此书增加批评及诗。所评者为事实,不涉文字;诗为周静轩作。日本建仁寺两足院藏一至八和十九、二十卷,英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七、八两卷,德斯图加特市符腾堡州立图书馆藏九、十两卷,英牛津大学图书馆藏十一、十二两卷,英伦敦博物院藏十九、二十两卷。(余象斗本)
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辛卯(1591)金陵万卷楼周曰校刊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书林周曰校刊行”。有庸愚子序,修髯子引(无章)。封面上方有周曰校识语。精图,二百四十叶,左右有题句,记绘刻人姓名曰“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藏覆本,插图无刻工姓名。(周曰校本)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bt加速游戏盒子哪个好,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陶谦入城,与众计议曰:“曹兵势大难敌,吾当自缚往操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言未绝,一人进前言曰:“府君久镇徐州,人民感恩。今曹兵虽众,未能即破我城。府君与百姓坚守勿出;某虽不才,愿施小策,教曹操死无葬身之地!”众人大惊,便问计将安出。正是:本为纳交反成怨,那知绝处又逢生。毕竟此人是谁,且听下文分解。
众贼杀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将王允宗族老幼,尽行杀害。士民无不下泪。当下李傕、郭汜寻思曰:“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便持剑大呼,杀入内来。正是: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未知献帝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外,呼王允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
却说吕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军搦战。布忿怒冲杀过去,傕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军不能进。忽报郭汜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只闻鼓声大震,汜军已退。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傕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及至吕布来时,却又擂鼓收军去了。激得吕布怒气填胸。一连如此几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正在恼怒,忽然飞马报来,说张济、樊稠两路军马,竟犯长安,京城危急。布急领军回,背后李傕、郭汜杀来。布无心恋战,只顾奔走,折了好些人马。比及到长安城下。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布军与战不利。军士畏吕布暴厉,多有降贼者,布心甚忧。
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回报王允。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集 三国演义乱小说 旧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解密图片
下一篇高能小说三国演义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