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版三国演义小说

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遗憾的是,鲁迅并没有撰写过《三国演义》的改写版或鲁迅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故事,以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等。

如果你对《三国演义》感兴趣,可以阅读罗贯中原著或查阅其他相关作品和评论。如果你寻找的是不同风格或解读的《三国演义》,可能会有兴趣于现代作家对《三国演义》的改写、解读或评论作品,这些作品通常会以现代文学手法或观点重新诠释传统故事,提供新的视角和解读。不过,这些作品都是独立创作,与鲁迅无关。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不过,虽然刻印精美、向受推崇的嘉靖本所潜藏的舛错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建安本却委实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可厘正嘉靖本谬误的善本。客观地说,倒是它更不正确,更需要细心推敲。不妨仍以该系统中余象斗本为代表,举例如下:

地名。嘉靖本卷三写曹操迁都许昌,乃“使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余本则作“程昱为东平相,屯兵范城,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令”;乔山堂本、英雄谱本莫不如此。按,《三国志·程昱传》云: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可见,嘉靖本误把地名“范城”当作人名“范成”了。此足可证余本的某些内容不会在嘉靖本之后。

鲁迅版三国演义小说

人称。余本多直呼关羽其名4399网页游戏热血三国,逢曹操却敬称“曹公”;嘉靖本则称关羽作“关公”、“关某”,而径呼曹操之名,其间的感情色彩不言而喻。嘉靖本作“骨肉”、“女婿”、“农夫”,余本则作“血脉”、“女夫”、“田夫”,一派市井田间的口吻。嘉靖本写吕布使者见袁术称“明上”,下有小字注曰:“当时袁术僭号,故称明上”;余本则作“明公”。若出于嘉靖本,岂能无视小字注的提示!

正文所引诗赋论赞等文字不尽相同。余本多处引录“静轩诗”与希明尉子诗等。按,静轩,姓周,名礼,字德恭,号静轩,浙江余杭人。明弘治十年(1498)曾进所著《续编纲目发明》,另著有《通鉴外纪论断》等[⑨]。嘉靖本则无静轩等人诗,却有明人尹直(1428—1511)的赞词。可见,二者都经过后人加工整理,皆非罗贯中原作初始之面目。

上下段(节)之间的衔接文字。余本常常径自关联,而嘉靖本则有所孳衍,特别是下段(节)开端文字,或复述上段末尾文字,或交代上段末尾故事的缘由。如余本卷八《群英会周瑜智蒋干》末尾,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后,命鲁肃试探孔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其谋,独有孔明,胜如吾见,想此见可瞒他。子敬试以言钓之。知与不知,便当回报。’肃来钓孔明,还是如何也?”下段《诸葛亮计伏周瑜》一开篇即写道:“鲁肃领了言语,径来船中探孔明。”上下段文字连接紧密。嘉靖本上段(卷九)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可下段(卷十)开头在“鲁肃领了言语”之前,又加了如下一段:“却说周瑜用计借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细作报过江来。瑜大喜,乃与鲁肃曰:‘吾料众将可瞒,独孔明不可瞒也。子敬以言钓之,看他知否?’”重复上段末尾,对读者作回顾性提示。

3.余本卷七《长坂桥赵云救主》写糜夫人之死:“糜氏弃阿斗于地,遂将头撞墙而死。……赵云就堆(推)土墙而掩之。”嘉靖本却是这样的:糜氏“弃阿斗于地上,投枯井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推土墙而掩之”。从细节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刊刻时间早的嘉靖本反比后出的余象斗本修改的痕迹更多些。

2.余本卷七《刘玄德走江陵》:刘琮降曹后,“琮未敢往(见操),蔡瑁、张允请了刘琮、文聘同去。聘曰:‘为大将不能保全荆州,当待死而已。’不肯同去。”嘉本则作:“琮惧怕,不敢往见。蔡瑁、张允请行,琮教与文聘同去。”并不交代文聘言行。接下来却有曹操派人寻文聘,文聘来后自称“无颜早见”等文字。据此似可推断,文聘不肯与刘琮同去见曹操一细节乃原著所有,嘉靖本欲将它删去,却又未删干净。

1.余本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写十常侍专权,“这十个把握朝纲,是他门下,得官做;不是他门下,干有功劳,且守缺期。灵帝自尝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语言俚俗,声口逼肖,生动地勾画出宦官气焰熏天而灵帝自甘为儿皇帝的情状。嘉靖本则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待十人如师父。”显然文字雅驯了不少。

除以上六处外,尚有十四处涉及关索的内容。以上从余本残存的十四卷中的描写,足见出关索是小说中颇令人瞩目的角色。宋元时期,有不少关于关索的记载,明成化戊戌十四年(1478)还曾重刊过据说翻印元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如此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嘉靖本中销声匿迹,而到了后出的余本中,却又活跃频繁呢?是刻书家为吸引读者兴趣、提高经济效益而随意妄加出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倒要佩服改编者技艺的高超精妙了。

三、批评本系统:包括吴观明本、宝翰楼本、藜光楼本、绿荫堂本、钟伯敬本、芥子园本、两衡堂本、遗香堂本等。该系统与志传系统的建本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吴观明本的刊行地是福建建阳;藜光楼本虽题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然第一百回回末却袭用建本书名,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传》;志传系统的朱鼎臣本书名本为《三国志史传》,但封面却袭用建本特有的书名:《李卓吾先生批点原本三国志传》。不过,宝翰楼本、藜光楼本和绿荫堂本的刊刻地点已从建阳移到苏州;它们不但与志传系统决裂,同时也有别于通俗演义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将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并借助增加李卓吾或李笠翁或钟伯敬的批评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需要再书一笔的是,雄飞馆本是个例外,如套用上面的分组规则,应把它单列为花关索,关索组了。因其第一百五回为《花关索荆州认父》,而第一百七十四回《孔明一擒孟获》里却又出现关索一名。也许是它同时采用两组本子才导致的混乱和矛盾吧。

该组本子的卷数、内容、版式与花关索组相同,区别只在关索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征讨云南的诸葛亮军中,突然来了一员青年,自称是关羽第三子,名关索。后遂从军作战,但未见立功便失踪了。关于关索登场这一点,与元代《三国志平话》[⑧]相同,但内容各异。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杨美生本、魏某本、北图本等属于此组。因其各本之间的繁简颇有出入,故疑非由同一版本而来。

(56)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

任何一部小说,哪有没有虚构的?只要虚构的部分、与原始人物形象不矛盾即可。关羽虽然没有象《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斩华雄”和“捉放曹(操)”等;但却阴没了关羽艰苦卓绝的“绝北道”之战;和“以少胜多 、於汉水之战中(赤壁大战的一部分)、率领刘氏水军、大败曹氏水军”;由是魏军高层、方才评论关羽为“名将”、“滑虏”等等。

“《三国演义》百二十回,起自汉三杰桃园结义,而终于孙晧之降。排比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间采稗史,而文杂以臆说。以旧史为本据,则难于抒写,偶杂以虚造,则易滋混爻,故(明)谢肇淛病(怪)其“太实而近腐”,(清)章学诚諮(zi、说)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而况描写贤奸,颇失分际(寸)。以致玄德似伪,孔明近诈,而奸雄(曹)孟德,反多率真而近情;胡应麟以为“绝(真)浅鄙可嗤(可耻、可笑)”,固(然)非(是)溢恶之论矣。”

读《三国演义》看鲁迅先生评诸葛亮—— “多智而近妖”

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利用大雾天,用草船、草人,驶往曹营,摇旗呐喊,曹操因疑,乱箭射之,让诸葛亮既安全得到曹操十万支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第二、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一个艺术化的人物形象。里面用了很多经典的故事,来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是源于小说的艺术需要,而非现实的真相。

《三国演义》想写一个厚道人,为什么偏偏把刘备写成很虚伪?

对一个总体上来说挺厚道、挺高尚的人,在那么关键的一个时刻,还是做了一个卑鄙的选择,这种地方写出来是有深度的,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他是不能接受设定的,这个地方还硬洗。所以这种处理,都让刘备显得比较虚伪。#三国人物#

比如说长板坡那会儿,曹操的大军在后面追,刘备在前面赶路,还带着十余万百姓。有人说带着这么多老百姓,我们走得太慢了,先走吧。刘备说不行,“成大事者以人为本”,这个事情历史书写到这,本身已经很感人了。《三国演义》在这又加了一句,说赶路,老百姓为我受苦了,于是刘备很伤心,恨不得要投江而死,这个演技就过于浮夸了。所以你不加这一笔,效果反而好,小说一加,反而把人物形象给败坏掉。

鲁迅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咋看出来的?

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逊曰:“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逊问曰:“长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逊曰:“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曰:“变化无穷,不能学也。”逊慌忙下马拜谢而回。

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桠似剑;黄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犹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

却说陆逊大获全功,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前离夔关不远,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回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轻进。”即倒退十馀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逊不信,上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再令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心中犹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报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逊大疑,令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逊问曰:“何人将乱石作堆?如何乱石堆中有杀气冲起?”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

类似快玩的玩单机游戏盒子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以历史来计算,周瑜去世到今天已经快两千年了,《三国演义》成书也有六七百年了,而小说塑造的“周瑜现象”“周瑜心理”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周瑜的这种妒忌心,特点就是嫉妒与自己同等的人,相当于通常情况下教授妒忌教授、小偷妒忌小偷,一般不会出现教授跨界去妒忌小偷的情况。妒忌心理学就是这样的,它的发生需要现成的可比性,只有人和人的基础相同,才会有妒忌,如果彼此差距太大,妒忌就不会发生。由此来看,《三国演义》对这种人物心理的刻画是非常深刻的。

草船借箭故事中,《三国演义》就这样打造了一个精彩的心理循环,它让我们在分析诸葛亮的多智的时候,不能离开周瑜的多妒,更不能离开曹操的多疑。展开来说,我们分析小说的时候要注意到,小说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人和人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到什么程度?他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借东风,书中交代当时的冬天是没有可能出现东风的,这就让艺术的假定性跟历史的真实性之间拉开了合理的错位距离,进而产生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心理现象:周瑜和诸葛亮明明是盟友关系,但是他们的心理发生了错位,周瑜的多妒逼出了诸葛亮的多智,又诱发了曹操的多疑,结果是曹操的多疑让冒险的多智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这个胜利又导致了多妒的人更加多妒,多智的人更加多智。最后,多智通过虚构的“借东风”,粉碎了多妒的阴谋诡计。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追赶曹操,他在前面追赶,诸葛亮跟在他后面;他把曹操控制的城市打下来一座,诸葛亮就紧跟着占领一座。周瑜想反击诸葛亮又遭遇失败,三气周瑜故事发生之后,周瑜觉得自己智不如人,最终被气死。临死的时候周瑜口吐鲜血,讲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妒忌心理学的一个伟大创造,在心理学上是非常深刻的。草船借箭这个虚构的故事,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经过上百年积累,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智慧和审美表达能力的结晶。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之所以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经典,就是因为它充分表现了人心。当时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南下,周瑜跟诸葛亮是同一战线,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诸葛亮的本事越大,其实是越有利于周瑜抗击曹操取得成功的。可是,《三国演义》描写的周瑜拥有他特有的心理,周瑜虽然看到诸葛亮智慧高超、对他有利,但又不能容忍诸葛亮的才能高于自己,因为自己才是抗曹的统帅。所以周瑜每次找诸葛亮研究抗曹,表面上是为了打败曹操,实际上是为了合法地除掉诸葛亮。周瑜找诸葛亮议事,说现在江上作战,我们缺乏箭矢,令诸葛亮去筹办十万支箭,只给了他十天时间,这其实就是刁难诸葛亮。在那个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年代,要想在十天里聚集足够的工匠、准备制造箭矢所需的各种材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诸葛亮却回答说不用十天,三天就够了。周瑜非常高兴,就说军中无戏言,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完不成任务就要杀诸葛亮的头。诸葛亮签了军令状就走了,周瑜派鲁肃去探听动静。鲁肃问诸葛亮,你三天能造出十万支箭吗?诸葛亮说我这下危险了,需要你救我。诸葛亮请鲁肃调集20条小船,上面布置好青布和稻草人。鲁肃就答应照办了。准备停当之后,一直等到第三天夜里,诸葛亮才拉着鲁肃上船,20条小船直逼曹军水寨,在曹军眼皮底下鸣鼓进兵,这把鲁肃吓坏了。诸葛亮却说不要怕,我早就算到今天有大雾,而且料定曹操多疑,大雾之下断不敢出兵迎战,只能放箭击退我们。于是诸葛亮就让20条小船接受曹军的乱箭射击,一直等到天快亮了,大雾快散了,船上稻草人插满了十多万支箭,诸葛亮才下令撤退,临走还让军士高呼“谢丞相箭”。

鲁迅评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是有道理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智慧高到可以在一千多年前预报天气。书中的经典段落赤壁之战,其中有一段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这段故事是虚构的,《三国志》里是没有的。但是这一段虚构得非常精彩。而且《三国演义》的虚构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经过漫长岁月的多次洗礼,淘汰了很多经不起考验的内容,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雏形《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一度被描写得非常鲁莽,有时候甚至像张飞一样。但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完全不一样了,成了读者眼中的智慧化身。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对于小说人物心理的充分表现。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差   三国演义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