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品三国演义小说

0

曾仕强,台湾著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他的《品三国演义》是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三国演义》的一种解读和阐释。在《品三国演义》中,曾仕强运用其深厚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件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性特征等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展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相通之处。

曾仕强在《品三国演义》中,不仅讲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还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决策、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主题,以三国故事为载体,将复杂的管理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读者在个人发展和企业管理上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他的解读和分析,不仅仅是对《三国演义》的文学解读,更是一种跨文化的管理学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事情过与不及都是不理想的,适当地自信,适当地谦虚,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最恰当的做法。这种把握分寸的能力说来简单,但真要拿捏准确却很难。

他认为华雄死了活该,是他武艺不及人家,但他吕布就不一样了。客观地说,一员武将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否则还没有打就想到输,那还怎么上阵迎敌呢?

华雄被斩后,董卓亲自率十五万大军,前去迎战十八路诸侯,双方于虎牢关前摆开阵势。吕布来到阵前挑衅,接连斩杀数将,他每杀一员敌将,董卓的气焰就高涨一节,而袁绍则越来越泄气。

曾仕强品三国演义小说

后来土城之围时,曹操想要收降关羽,关羽提出非常苛刻的三个条件目前能玩的三国单机游戏,按理说曹操不会接受,可一想到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幕,曹操还是接受了。可见人做出怎样的决定,跟以往的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关羽返身回到帐中,曹操让他喝的那杯酒还是温的,可见他刀路之快,用时之短。从此,关羽温酒斩华雄被传为美谈,也给曹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于是说这杯酒先放在这里,待我出去杀了华雄回来再喝也不迟。这种口气使得在场所有人都很震惊,因为眼看着大将一个个被华雄斩掉,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弓箭手居然还敢夸下这种海口。

曹操并没有说“我们现在只有靠他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这种泄气的话。同样一个意思,一定要讲得妥当别人才会接受,这需要平常不断的训练,否则的话,十句话有九句别人听不进去,讲了也是白讲。曹操一番话说得大家服服帖帖,使关羽也有了表现的机会。

要保举关羽出战,总要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所以曹操就说,这个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华雄不会看出他是个弓箭手,说不定还以为他是大将呢,就让他去好了。

况且这时候大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还不如让关羽去试试,所以曹操支持关羽出战。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曾仕强:在现代社会,读《三国演义》,至少可以获得三大好处

(2)能奋力提升人生的价值。既然人生的结局, 不外乎不了了之。人生的价值,即在活着一天,就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握宝贵的时光。 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任务好好完成。不能认为反 正是不了了之,便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各种理由为借口, 说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那就是自暴自弃, 一生很难有所作为! 不了了之有两种,一种叫做死不瞑目,如董卓、吕布、哀绍、周瑜、曹操,虽然名震天下,不可一世,却都 是怀恨而终,有愧亦有憾!另一种则是心安理得, 如孔明、刘备、赵云、黄忠、王允、陈宫、华雄、颜良、文丑、鲁肃、黄盖、吕蒙、关羽和张飞,死时 很不情愿。冷静下来, 也觉得心安理得,无愧也无憾!如果不是 显秩序和隐秩序兼顾并重,怎么确保心安理得呢?

非常认同。曾今流行几句顺口溜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 毒品多可怕!所以培养人才先从品德开始,选人也如此。

吕布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武艺很高,可是品德不行,最后害死的都是重用他的人。用人唯才,给品德低劣的人机会,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应该看看他的品性怎样。现在很多人奉行能力本位,谁能够赚钱就用谁,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从董卓的结局可以看出,用人唯才的下场通常都很惨。正确的用人原则应该是先看他品德高不高,然后再看他才干好不好。品德高的人,才干越好越有用;品德低的人,才干越好越可怕。

有才无德是毒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德才兼备是精品

要是没有吕布,董卓很多事情都不敢做,最后也不至于死得那么惨、那么快。可是有了吕布后,董卓为所欲为,什么都不怕了,所以很快就恶贯满盈,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德行不好,再好的朋友也會遭受背叛,再親的家人也會被拋棄

丁原用他,后来死在了他手上,现在董卓用他,最后也死在了他手上。照理说,就算董卓很希望得到吕布,可听到吕布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义父杀死了,应该大吃一惊才对,觉得这种人摆在自己身边是很可怕的事。

最怕流民有文化说的就是这

吕布是来把董卓送到坟墓里去的人。人需要帮手,但要看清他帮的是哪一方面。有的人帮你越来越有尊严,而有的人却是送你上西天的,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

可是老大走了,大家就都看老二的态度了。这时老二再不站出来,谁还会站出来呢?所以丁原死了,又冒出一个袁绍,其实就算把袁绍杀了,也同样会冒出另外一个人,这是必然的事情。因此即使不是硬汉的袁绍,现在也鼓起勇气站了出来。

为什么这只鸡原来乖乖的,现在却变得这么坏呢?就是因为它们老大在的时候它就乖乖的,现在老大被抓走了,它就变成老大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笼子里关着五六只鸡,总有一只鸡老去戳别的鸡,如果把那只“坏”鸡拿走,笼子会得到暂时的平静,但用不了多久又会出现这样一只“坏”鸡。

董卓应当想到:你刚刚杀了一个义父,马上又拜我为义父,你安的什么心?是不是也准备把我杀掉?可他不但不警觉,反而喜笑颜开。只想到事情好的一面,却完全没有想到糟糕的一面。

照理说,在《三国演义》的人物里,吕布的武艺是相当高强的,可我们很少有人会说去学吕布的武艺,就是因为他的人品不行。在中国,人品不行,能力再高也没用。

曾仕强教授《三国》智慧分享

在我们中国,道义精神,每一代都有,总有一批人,没人要求他们,也没奖金诱惑,但会有一个人、一群人来做这种事,来重振国学,如果未得到呼应,那这个“时”就是不对的。而实际情况是,得到了广泛呼应,并渐成热潮,初期或许各说各话,但慢慢就会形成共识。我大概可以猜测到今后十几年,至少会有三点共识:

我们看董卓的下场,就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不管是正取还是逆取,千万记住,最后一定要顺守。可是,逆取的人很多啊!很多人已经在逆取了,在伺机而动,机会来了,他马上就出手。比如国家提倡低碳,提倡节能减排,生意人的脑筋很灵活的,他马上会选择性执行,贴出了很多所谓低碳的标签,其实不乏逆取的成分。董卓是个军阀,一方之霸,当他有机会进京,这是千载难逢啊,如果他能顺守汉室给他的机会,好好扶助汉献帝,重用人才,一心一意把国家治理好,谁还会骂董卓啊,那他不得了啊。董卓如果换了位置,也换脑筋,那刘备投向他,关公也投向他,诸葛亮也为他服务,那他会流芳万世啊,但他就是弯转不过来。关公在历史上是个失败的人物,大意失荆州,多大的过失啊。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拜他呢?就因为关公的“义”,义薄云天!

看《三国演义》:我关于智慧、经验、学习的一点看法

公元202年,曹操首次征辟司马懿,而司马懿却宁可压断自己的腿也不愿意为他效劳。有人说他是不愿意入仕,其实并非如此。司马懿是颍川名士,整个家族都从政,怎能不想在政坛上施展抱负呢?能像司马懿的老师胡昭那样不问世事的隐士毕竟在少数。

每当张飞发飙时,他帐下的两名将官张达、范强就成了受气包,没少挨鞭子。久而久之,两人自然怀恨在心。此次刘备准备东征,命张飞率一万人从阆中出发,到江州与其他部队会合。可就在开拔前夕,张达和范强找了个机会,就把张飞的脑袋给砍下来了,然后带着他的首级顺流东下,投奔了孙权。张飞被杀的缘由,影视剧已清楚交代,在此不再赘述。

张飞为什么会落得这个下场呢? 答案与关羽如出一辙——性格决定命运。关羽的死穴是骄傲,张飞的死穴则是暴躁。关羽的傲慢,主要是对士大夫,对普通士兵则十分善待;而张飞恰恰相反,对士大夫非常敬重,却丝毫不体恤中下层的将士。

得知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决心要为二弟报仇,不顾众人反对,直接把矛头指向东吴,明显这次刘备的政治路线是存在问题的,不符合他一直以来打出来的政治理念——兴复汉室。毕竟对于蜀汉而言,名正言顺讨伐的应该是北方的曹魏,而非江东。

而在他人生中最后的那一场战斗,规模很小,但悲壮而惨烈。因为关羽这边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马忠想取下关羽首级,绝非易事,势必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至于这场战斗的具体经过,影视剧有过交代,更多细节还需要自行脑补,史书上也只记载了这么短短一句话:“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一个人眼里只有钱财这样的身外之物,而不致力于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的话,往往理想是无法达到的,甚至会把自己活成一个平庸的人。人生的快乐有很多种,而且快乐也有层级之别,显然,曹操的一生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正如司马光对曹操的评价:曹操知人善任,很难在他面前作假伪装。他赏识提拔奇才异能之士,不论出身是否微贱,都能依照其才干授予职务,人才也乐于为他所用。与敌人对阵之时,意态悠闲,就好像不愿作战一样,可一旦捕捉到战机,便能克敌制胜,且气势昂扬,威不可当。对建有功勋应获赏赐之人,一掷千金,毫不吝啬;而对没有功劳却企图赏赐的,则一分一毫都不会给。执法严峻,对犯法者必定诛杀,就算犯人痛哭流涕,也绝不赦免。生性朴素节俭,不喜华丽之物。所以他才能够扫灭群雄,几乎平定海内。

比如,当初赤壁之战失败,曹操败走华容道,一路上想的依然是在何地排兵布阵有利于消灭自己,并且为此仰天大笑。在罗贯中先生笔下,华容道的围追堵截的是关羽,实际上在历史上,到华容道阻截的刘备,且刘备赶到时曹操已经走远,并未阻截到曹操。

结合在职场的我们来说,切忌什么好学什么,而是什么有用学什么,这才是最高效的学习,因用而学,学以致用未尝是坏事,摆烂的人生终究无法被拯救,唯有自救才可救。如果实在没有好的方式改变自己,那么读书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之一。

事实证明,无论古今中外,很多牛人在人生的困顿期都会做同一件事:埋头读书。命运的打击没有成为他们荒废时光的理由游戏王ygocore网页,相反,他们往往能够把不幸和挫折转化为沉潜和自修的良机。通过大量读书,牛人们不断自我赋能,从而为日后的创业储备了必要的知识资本,也为将来的东山再起积蓄了足够的精神力量。

《三国志·武帝纪》就说曹操“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申、商”就是申不害和商鞅,法家代表人物;“韩、白”就是韩信和白起,兵家代表人物。显而易见,最合乎他胃口的,就是武力加权谋。事后来看,他显然都看对了,所以才会成为“三国”中最大的赢家。

曹操出自宦官家庭,自然生活的环境远比“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要好上百倍,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不错的人脉资源以及学习资源,比如,有“四世三公”家室之称的袁绍、袁术,就是曹操童年的玩伴。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一点,曹操早年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他本身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曾仕强谈三国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一个人信用破产之后很难建立…

我想买曾仕强正版全集,这得多少钱?了解更多请点赞➕关注.专题: 小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书   三国演义小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