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这部小说描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为主线,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也广受研究。
关于《三国演义》的版画,主要是指在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版画艺术的兴盛,出现了很多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版画作品。这些版画通常采用木版画或铜版画的形式,通过线描和色彩,生动地展现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历史文献。
这些版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料和历史信息。例如,版画中的场景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事件、军事战术、社会习俗等,艺术手法则展示了古代中国版画艺术的精湛技艺。
由于版画的多样性和历史久远,不同的版本可能会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在收藏或研究时,可以留意版画的刊刻日期、艺术家署名、版画类型(如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等)等信息,这些都能为了解《三国演义》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版画艺术的历史演变提供线索。
由于直接获取和观看实物版画可能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平台等渠道,访问《三国演义》版画的复制品、数字图像或相关研究资料,以满足学术研究、艺术鉴赏或个人兴趣的需要。
绘画版《三国演义》,网友:教材应采用此画法,让毒教材无机可乘
一天,张飞不在肉铺里,恰巧关羽走到肉铺前,看到了牌子上的字,就把石板掀开,提起井里的肉便走了。张飞闻讯赶回,要和关羽比划比划。两人你来我往,不分胜负,最终被围观的刘备劝和。三人越聊越投机,都有建功立业、保国安邦的志向,于是在张飞家的桃园里结为兄弟。
金陵书坊刊刻的古本“三国”
古三国演义小说版画
绣像充分体现了金陵版画的特点。金陵版画什么特点呢?正如周心慧先生所说的,“以人物为主体,饰物、背景绘刻则很简单。在手法上,擅用黑底阴刻,与阳刻线条结合,看上去层次分明,疏朗醒目。刀刻雄浑、厚重,给人以别具一格的享受,并明显可以看出建安派版画的影响,虽略嫌粗率,却不失简约、大方”。郑振铎先生则认为网页游戏在哪可以买游戏币,早期金陵版画“刻工是奔放有力的,虽稍感粗豪,但究竟比起后期的‘纤弱’来要高明得多”。
万卷楼刊本每节均配有绣像,且图均为双面连式,即两面的绣像合为一图,则绣像计二百四十幅四百八十面。绣像两侧均有十一字的联句,如“关云长独行千里”,联句为“忠义激昂独仗单刀归故主,英雄震撼肯辞千里恋新君”;“诸葛亮七擒孟获”,联句为“一扫蛮烟绝胜燕然重勒石,七擒洞主厮强沧海不扬波”。这些联句对读者理解书中情节以及欣赏绣像来说,均是有益的补充。
话说汪玉山——画《三国演义》
我过去曾经想,解放前上海十里洋场,是中国的摩登世界,何以流行《点石斋画报》和“绣像和全图”的古小说插图画法呢?而且孕育了众多创作古典题材连环画的快手和熟手。1997年我到上海,游览了古色古香的“豫园”,又到“城隍庙”烧香,惊奇地发现“城隍庙”房梁上金盔银甲的泥人,活脱脱就是汪玉山笔下的黄忠、魏延。
解放后,这些自由职业者成为国营出版社的专职画家,又接受了出版社组织的素描训练。所以,汪玉山的画风也在变,但不是标新立异的大变,是逐步修正结构、比例失调的小变,到他画《东周列国》连环画时,人物也是瘦长的了。这样,汪玉山与陈丹旭等人的“民国画法”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汪玉山这批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画家,画法的直接来源有三,一是风靡上海的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一是明清以来的古木版画的“绣像和全图”,形成连友们说的“民国画法”。这套画法与注重线描形式感的以徐燕荪、陈缘督、刘继卣、王叔晖、墨浪等为代表的北派画法相异,也与直接移植吴道子、李公麟等人的人物画于连环画的王靖洲的画风相异。从《点石斋画报》来,符合民众阅读习惯,没有古奥的隔阂;从“绣像和全图”来,合于表现古典题材,没有“现代化”的生硬。
解放前后,上海连环画影响至巨,是靠了像汪玉山这样一大批快手和熟手。有数量的土壤,才有质量的花朵。汪玉山与钱笑呆合作的《穆桂英》,获得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比第二等奖,在汪玉山而言,不是他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是他勤奋多产之功。
汪玉山是快手和熟手,海派连环画家陈光镒、李铁生、严绍唐、朱光玉、杨青华、王亦秋、徐正平、张令涛、胡若佛、水天宏、冯墨农等都是快手和熟手。聚众多快手和熟手,60册《三国演义》连环画乃大功告成。玩连环画套书是首要的,没有套书连环画的魅力逊色十之六、七。但是要组织大型套书,需有风格相近的快手和熟手。
《三国演义》连环画的主流风格就是汪玉山的风格。汪玉山连环画风格概略讲是两个字:“快”和“熟”。“快”是生活或者说市场逼出来的,“熟”是快或者说数量练就的。汪玉山画连环画有“跑马”的速度,但是没有一本是“跑马书”。他的画不潦草,不敷衍,不偷工减料,庙堂上的盘龙露爪,后宫里的亭台轩谢,远山近水,文臣的锦绣蟒袍,武将的金盔银甲,都一丝不苟。画得快,就可以画得多。画得多,熟能生巧,也就有出彩的作品。
就是“四大名旦”之陈光镒,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也并没有表现出特异的地方,《董卓进京》中与汪玉山一样,偶有比例失调的人物,看起来别扭。第1版《千里走单骑》的线和型也是循规蹈矩,只是到了第2版时加进的几幅才露出不安分的异彩——夸张和装饰。全面反映陈光镒的奔放而有规律的纯净线描,浩大、繁复而又有装饰趣味画面的个人突出风格的作品,是他画的《东周列国》连环画之《城濮之战》。这才是在《三国演义》连环画创作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艺术层面上的质的飞跃。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显出异彩的是有北派趣味的汤义方、刘锡永,和个人色彩浓烈的张大经、徐正平。但这些都不是《三国演义》连环画的主流。
汪玉山与李铁生、严绍唐等人之间的差异,既没有汪玉山与施大畏、黄全昌等人之间的差异大,也比黄全昌、施大畏等人相互之间的差异小。与汪玉山的矮胖人物相比,李铁生的人物不过是瘦长些,与汪玉山的柔软线描相比,严绍唐的线描不过是硬健些。与汪玉山相比,凌涛显得潦草,但是与赵三岛相比,汪玉山则显得粗疏。但是这种样差异不是艺术层面上的质的差异。
瀚大黎众|人美版连环画《三国演义》1-60回合集|全册链接欣赏
单机三国的塔防游戏排行榜大江东去 异域西游:浮世绘里的《三国演义》与《西游记》
总的来说,《通俗西游记》的创作时期,正是月冈芳年的画技求变时期。由于他将中国文人画的用线方法,融合西方美术技法,使东西方绘画的长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通俗西游记》中人物结构精准、画面稳重成熟、举止飞扬灵动,加之利用挥洒淋漓的书法式用笔,大大增加了画面的运动感与生动感。这部中国最了不起的古典神魔小说,就这样以非常棒的绘图展现了出来,成为那一时代,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心目中纯正的《西游记》。
月冈芳年笔下的孙悟空红脸无脖,一副原生态的猴样,动作造型明显借鉴了当时土产小画片中的孙悟空形象,看上去颇具灵性或者“人味”,也带着猴的灵气与傲气。白白净净的唐僧虔诚庄重,慈眉善目中带着十足的“佛系”风格,也挺符合中国人心中的唐僧形象。而猪八戒则被画成了大长嘴,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日本圈养的猪嘴巴特长的缘故,好吃懒做又贪恋美色的性格特点也被充分显现出来。不过沙僧的形象就不那么忠实于原著了,月冈芳年把沙僧画得颇有些日本浪人意味,面相有些凶狠,甚至带一丝猥琐。这大概是因为日本惯于将河童的外貌和传说,代入于沙僧的整体形象吧。
大判锦绘(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通俗西游记》,并非日本最早的视觉化《西游记》产物,但却是照相技术普及前,质量最好的《西游记》图形艺术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日本艺术家对于《西游记》的理解和诠释。创作《通俗西游记》时,芳年才只25岁,尽管被叙事画的体裁框定,但与后来的《月百姿》和《风俗三十二相》等作品不同,他那细腻、诡异、华丽的画风已初现端倪,满溢独特画意的构图也已十分纯熟,可说是较好地尊重并保持了与原著较为一致的视觉塑造。
《西游记》传入日本后,由于故事背景与中日两国共同的佛教交流背景一致,又充满惊险诙谐的神仙妖怪争斗内容,因而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1758年,小说家西田惟则开始翻译《通俗西游记》,随译随刻,经三代人接力,到1831年勉强将前65回译毕,前后历时七十三年之久,成为《西游记》第一个日文同时也是第一个外文译本。从此《西游记》在东洋扎根壮大,迄于今时,现代日文译本多达30余种,各种改编更是层出不穷,影响深远广大。
月冈芳年给后世留下了众多一流的浮世绘作品,总计21幅的彩色浮世绘《通俗西游记》,尽管不属于穷态极妍的完美杰作,但这套完成于1864年至1865年的名著浮世绘,是芳年成名早期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当时也广受欢迎。
歌川国芳之后,他的弟子月冈芳年也是画三国的名家。作为“最后的浮世绘大师”,月冈氏谙熟中国文化,举凡《三国》《水浒》以及《西游记》的故事,都曾进入他的绘画视野。他的数幅锦绘,以及于1886年出版的插图本《绘本三国志小传》皆是名传后世的佳作。例如《月百姿》中的《南屏山升月》,画的是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独立船头,遥望大江对面的南屏山。一轮明月隐在高山之后,如银的月色倾泻在江面上,闪烁着梦幻般的光华。天上乌鹊南飞,曹操身穿大红袍,一手执槊,眼前滔滔江水流过,微风吹起他的衣袂和胡须,也在江中轻漾起一片浪花。在这样的构图中,芳年没有画两军夹江相峙的情景,甚至连兵营的一角也没有呈现,而仅仅画了曹操的一个背影,就将他席卷天下、睥睨宇内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出来。而月冈氏的另两幅《三国志图会内》三联画,重彩浓墨、气势非凡,是典型的吸收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文人画技法,所展现出的中西糅合、各取其巧的新形式浮世绘,以独特而又鲜明的色调与丰姿,为后世称赏不已。
国芳继承了明清小说版画的画面构成和表现方式,而在角色和场景勾勒上更为细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衣饰器物上更具有日本本土特色。他选取《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情节场面,运用浓厚艳丽的色彩,流畅、富有弹性的线条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对其中各个人物的神态相貌和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描绘,并兼顾人物所处时代的自然景色和场景建筑,故事性、色彩感均呈现较高水准,彰显出高超的叙事能力和画面把控能力,使三国题材的绘画,由明清版画样式完成了日本化的转变。
歌川国芳擅长画武者,以武者三联画驰名于世,其中以彩色《国芳之通俗三国志》系列最为有名。该系列分别绘于1836年和1853年两个时期。其中1836年所绘为单幅英雄图,即《通俗三国志英雄之壹人》;而1853年的作品,均由三联画组成,取名《通俗三国志之内》。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9 三国演义小说本 小说中三国演义上一篇小说三国演义之曹操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收藏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