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部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三国时期的故事,集中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和智谋斗争。罗贯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历史素材,构建了一个生动、精彩的历史小说世界。
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吗?
有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师父,施耐庵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水浒传》,罗贯中后来加以润色修订。也有说施耐庵查无此人,其实只是罗贯中的化名,谐音“实乃俺”,只因《水浒传》当时属于禁书,罗贯中不敢署名。
三国演义的小说作家
《三国演义》的作者争议较小,明清之际有人提出作者为王实甫,但这一说法并无实证,基本上没有激起浪花,现在作者基本统一为罗贯中。然而,从全书开头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可以知道,但是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作者也绝非单纯是罗贯中,因为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引用比自己小150多岁的杨慎(1488~1559年)得作品。
总之,关于罗贯中到底是哪里人的谜团,或许永远也无法完全解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阅读他的作品,就一定能感受到那个人对故乡最真挚的情怀。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如何阻止网页游戏运行更新所以,不管罗贯中到底是谁,我们都应该感谢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部不朽的巨作。通过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三国时期那段动荡的历史,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个热爱家乡的作者的情怀。
这些诗句道出了每个人对家乡眷恋的心境。我们无不希望能够早日重回故乡,感受那份亲情和温暖。这种乡愁之情,就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灵。
这也难怪,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就像孟郊在《游子吟》里写的那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的人回忆起家乡的山川美景,有的人则思念着老屋里的亲人好友。不管是哪种,这些都是支撑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人性格和情怀的根基所在。
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都无不流淌着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和眷恋。这种对故土的眷恋,正是人之本性,也是文学之魂。
所以,不管罗贯中到底是哪里人,他创造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那颗温暖而又敏感的心灵。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他在描述山东的历史细节时表现出了远超常人的熟悉程度。这很可能源于他童年时代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在漂泊多年后,反而更加深化了这种乡愁之情。
对于罗贯中的家乡身份,虽然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他是山东人,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杭州说和庐陵说,虽然可信度较低,但也绝非无稽之谈。
不过,话说回来,要彻底弄清一个人的籍贯,确实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毕竟史料往往残缺不全,加之年代久远,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和争议。
而另一个支持他来自东平的证据,就是罗贯中在其他作品中多次自称为"东原罗贯中"。这个"东原"正是当时济南长清一带的旧称,再次印证了作者的家乡渊源。
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罗贯中虽然后来漂泊于苏杭一带,但心里头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家乡。这种所谓"故土情结"使得他在创作巨作时,特别留意了对山东事物的描述。
首先,我们要知道,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可是对山东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人物和细节了如指掌。比如说,书中描绘了大量关于济南、东平一带的琐碎历史,可见作者对这里的熟悉程度。难道仅凭14年童年的回忆就能做到如此生动细腻吗?
总之,罗贯中的家乡之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猜想和遐想。不过就算不知道他到底是哪里人,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创作出的那部膾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经典。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相信,这位三国文学巨匠绝对是山东东平人无疑。当然,这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毕竟要彻底弄清一个人的籍贯,还真是不易啊。
首先,《三国演义》书中对山东境内的历史细节描述极为丰富和生动,这让人不禁猜测作者应该与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渊源。此外,罗贯中14岁就随父经商到苏杭一带,在外度过了大部分人生,也难怪对故乡记忆如此深刻。
不过就在前不久,在山西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的家谱和印章,这不是铁证吗?可问题是,这个罗贯中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三国大师,而是另一个杂剧家。
这个说法主要出现在明朝作家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里,其他史书倒是没有记载。不过有些人觉得这可能是个抄写错误,把"东原"误写成了"太原"。毕竟历史上济南长清一带还真有个叫"东太原"的地方。所以这"太原"说也不太靠谱。
先说说杭州和庐陵这两个,据说已经无法考证了,可信度倒是不太高。那么流传最广的"罗贯中是太原人"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国演义》真的是罗贯中写的吗?
还有一个疑问,是谁把杨慎的《临江仙》添加到巜三国演义》卷首语呢?从嘉靖刻本往后,新的版本层出不穷,各本卷目,章节,回目,引用诗文各不相同。至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大加删改编定,以蜀汉为正统的指导思想成为一百二十回本,去除了引和序,以杨慎的《临江仙》做为开篇成为现代的巜三国演义》通行本。
《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充满争议,众说纷纭。最早的成书刻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蒋大器作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作的引。蒋大器,明成化十年始任大名府浚县主薄,仼职期间,在民间发现《三国演义》原始手本,在弘治六年四处奔波,筹集经费,由张尚德主持,终于使《三国志通俗演义》刻印出版。在蒋大器的序中仅提到罗贯中以陈寿传为本誊录传抄的字眼。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抄以及后来版本的增改删节,越来越接近现代的《三国演义》。后来的多次刻本中并未署作者姓名,即使罗贯中真有一部巜三国》也和现代的版本相差较远。从这些都可说明,罗贯中编纂巜三国》主要是传闻或刻录者牵强附会。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记载,元代延祐五年 (1318) 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 、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 ,就是三国演义的罗贯 中 ”,“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 。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建在了宿城 ,府府相邻 ”“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这些都记载在自家家谱中。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贾仲明曾在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为钟嗣成《录鬼簿》 题跋,自署“八十云水翁”,以此推断,他约生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贾仲明和罗贯中结成忘年交,大约在元至正十七年以后,当时罗贯中四十多岁,在张士诚幕中作客,贾仲明只有十七、八岁,结交地点在苏州。这两条史料说明,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这篇文章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篇祭文中所列“门人”,是以年龄为序的,罗本的名字排列在向寿、乌斯道之后,向寿、乌斯道这两个人元史都有记载,向寿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乌斯道生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因此,我们断定,罗本应该生于1314年左右。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比如说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甚至说他曾经也是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的,结果遇到朱元璋,那是真命天子,就自觉放弃了,改行去写小说了。这些说法也不确定是真有依据,还是明朝后期的文人在说段子。《三国演义》是讲怎么争天下的,说作者曾经也想过争天下,小说的说服力仿佛就上升了。就好像西方人曾经为了论证《伊利亚特》写得好,就说荷马是阿伽门农的秘书一样。
《三国演义》是一部六十万字的大书,今天我们看惯了动辄百万言起步的网络小说,觉得60万字没什么,但《三国演义》之前,从来也没有人写过这种规模的长篇小说。这么大规模的书,光是纸就挺贵的。罗贯中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一部书的呢?
伊恩·瓦特的这个研究,不光是解释了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发展的问题。对我们理解明代后期长篇小说的繁荣,也很有启发性。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只从文学内部的规律来看,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基础,而且不是大而化之地谈“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云云,可以说得比较具体。
世界历史上最顶尖100位文学大师(下)
人物简介:萨福(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560),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萨福是西方文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女诗人游戏手柄可以玩网页游戏吗,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萨福是当时诗坛的大牛,连柏拉图都夸她作起诗来简直就是缪斯附体。
主要作品:代表作品有《包法利夫人》等。1880年5月8日,法国文学家福楼拜逝世。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福楼拜作为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文学评论界的高度重视。
人物简介: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824年),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倡导热情,倡导想象,他的诗作被世人赞誉为"抒情史诗",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叛逆者,被称作"拜伦式英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主要作品:艾略特年近四十岁才开始写作。一八五九年,才真正发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这部小说一年内再版了八次,受欢迎程度不在话下。著名的有《织工马南传》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之后,一八六三年的《罗慕拉》,一八六六年的《菲力克斯·霍尔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尔马契》,一八七六年的《丹尼尔·德龙达》,更是经典之作,成就非凡。乔治·艾略特是位描写的大师,她不仅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
主要作品:作品有《强盗》、《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其中《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值得一提的是,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人物简介: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欢乐颂的词作者,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
主要作品:他共写作了五十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反乌托邦经典之作《美妙的新世界》,《美丽新世界》让他名留青史。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铬黄》(1921)、《男女滑稽圆舞》(1923)、《光秃秃的树叶》(1925)、《点对点》(1923)、《瞎了眼睛在噶扎》(1936)、《几个夏季之后》(1939)、《时间须静止》(1944)、《天才与女神》(1955)、《岛》(1962)等。
人物简介: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生于英国萨里郡,是家中的第三子,著名的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之孙。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他前半生的创作都以社会讽刺小说为主,中年后,其创作开始反映科技的发展抹灭人性的现象。
专题: 章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网 小说版三国演义上一篇手写三国演义小说图片
下一篇结合小说分析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