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毛评

0

《三*演义》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创作,描述了*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以三*时期的政治、军事冲突为主线,融合了历史、神话、传说,是文学与历史的综合之作。小说在文学、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不乏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

***作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古典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评价。***对《三*演义》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价值:***认为《三*演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在文学形式上体现了**古代文学的特色,而且在塑造人物、构建情节、运用语言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2. 历史观:***在评价《三*演义》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历史观。他认为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但也有很多夸张和理想化的地方,如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诚等,都是通过文学化的手法加以突出,以强化主题和人物形象。

3. 道德观:***还提到了《三*演义》*的道德观问题。他认为小说*对于忠诚、仁义、智勇等道德品质的推崇,对后世*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存在对权谋、争斗的过度渲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

4. 文化传承:***认为,《三*演义》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对《三*演义》的评价既肯定了其文学和文化价值,也指出了其*的某些问题和局限性,体现了他对这部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此外,教员也零星点评过周瑜、张飞等一些三*人物。因内容不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我们主要是通过教员的读三*经历,勉励大家也从古典名著*汲取养分、有所发现、有所提升,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那就更好啦。

教员又言:“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伐曹操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应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确实,关羽耿直、不够灵活。他拒绝孙权的婚事是对的,因为孙权谈婚事只能找刘备谈,他们的关系才是对等的。孙权要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是在给关羽挖坑。这会引发怀疑,是不是关羽要另立门户单干了,居然直接与孙权结亲。所以,关羽的政治敏锐度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处理方式方法粗暴了些,应该委婉点拒绝。

所以关羽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里面张飞、赵云都算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级别的。马超是一方大佬网页小游戏不用实名认证的游戏,位与关羽相并,都是可以的。

三*演义小说*评

教员说:“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表示: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这里引用黄忠怒斩夏侯渊的故事,教员是想说明战斗意志、士气的重要性。但实际历史上,夏侯渊被杀是与他托大有关。在冲锋时,他孤军深入,碰巧被黄忠斩了。黄忠并不是大将。

教员言道:“关羽去驻守荆州是个错误。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关羽是很傲气的,但他瞧不起黄忠是有原因的。

老刘因二弟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老刘不听,最终惨败收场。

老刘打输了彝陵之战,是人生败笔。他败退到白帝城,不愿再走了。一是因为长江三峡的水道必须要靠白帝城扼守,白帝城是四川的门户。二是,他身体不行了,也无颜再回成都了。教员提出过,“惨败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对》*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教员评价过:“刘备虽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老刘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屡败屡战的一生,值得人尊敬。他从编草鞋为生,到与“万人敌”的关、张结为生死兄弟,到投靠公孙瓒、再到陶谦、袁绍、曹操、刘表,最终逆袭刘璋成功,夺得一片基业。由草根起步,到最后成为三*一方霸主,他的一生确实是一部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奋斗宝典。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无以远譬也。”区区巴蜀一块割据之地,古往今来的割据势力,如过江之鲫。但是蜀*人民永远歌颂的最伟大英雄只有诸葛丞相。丞相病逝后,百姓要求为其立庙。与一般淫祀或后代追祭的立庙不同,这次民间自下而上倒逼朝廷,在朝廷拒绝后,仍持续近三十年不绝,目的只有一个:要朝廷为丞相立庙。蜀汉政权灭亡后,成都立刻就出现了丞相的庙宇,民间祭祀从未断绝。底层人民对丞相的推崇能跨越朝代与政权的更迭,延绵千年。

丞相的北伐,是已经在调动了巴蜀所有的资源、能量基础上才进行的。在北伐之前,丞相花了7年的时间为蜀汉打造治理基础。他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开发盐铁、冶炼矿采、出口蜀锦……,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为什么丞相能被人民推崇两千年?他到底为人民做了什么?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丞相团结了荆州派、徐州派、益州本土派,对所有派系都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丞相对政敌,从来不下死手。他在北伐*,对李严调粮不力的扯后腿行为,也没有顶格处理。他对所有杖罚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批准,因为只有他的决定、信义、威望,大家才服。所以,丞相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耗死了。司马懿打仗赢不了丞相,聪明地跟丞相拼消耗。因为魏*土地多、粮食多、运粮路线多,而蜀*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物流路线的噩梦,根本耗不过魏*。

教员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诸葛丞相的出师表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丞相后来是在用一生来给刘备报恩,殚精竭虑、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三*演义》*有许多人物,其*诸葛亮是教员非常推崇的,也是教员在著作和讲话*常常提到的历史人物之一。教员对一些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政治家,十分推崇,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这是指诸葛丞相“七擒孟获”的事。虽然,真实历史上,丞相并没有七擒孟获。但丞相对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是很到位的。他一面铁腕镇压反对势力,一面对归附地方减免税收、给予官职等。在平定孟获(其实是个汉人)之乱后,蜀*再无内乱,丞相就放心地北伐去了。

教员还由曹操讲到过许褚,许褚是曹操的护卫队队长。教员讲初读三*受了一点骗,觉得许褚好像不得了。后来发觉算不得什么。他说:“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厉害。”确实如此,许褚只不过是曹操的一个护卫。可能是因为武艺高强、忠心耿耿,所以做了护卫队长。论起真正的指挥打仗,他比曹仁、夏侯兄弟、张辽们可差远了。但因为是嫡系,所以整个护卫队的人从许褚而下,升迁得都很快。反而真正能打仗的非嫡系将领,如张辽、徐晃、于禁之流,想做方面军总司令肯定是难如登天的。

在教员的心目*,曹操不仅是一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统一北方,创立魏*”,“改革了*汉的许多恶政”的战功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我*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对《魏武帝、魏文帝诗注》,这些书上曹操的诗,教员差不多都有批划。教员喜欢在夜里工作,每当疲劳后,就经常低声吟诵曹操的诗,如《观沧海》《龟虽寿》等。他教育子女们:“曹操的文章诗词,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教员在《魏书·刘表传》上批注: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孟德是曹操的字。曹操之所以能取得全局的胜利,这与他对俘虏的豁达大度是分不开的。曹操“不杀降”,敢于用人,史书有不少的记载。(自古以来,杀俘虏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如白起、项羽、侯景等。)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程度地壮大自己的势力,孤立敌人的势力。但是,曹操也干过屠灭徐州的缺德事。所以,后来他子孙的短寿、夭折,可能与这也有关系。

教员与保健医生徐涛谈到曹操时,说:“曹操改革了*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确实,*汉末期,土地被地主大量兼并,自耕农宁愿依附豪强求得生活,也不愿自己种地、承担繁重的租税。所以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强,能够作为地方武装与*央抗衡。曹操打击了豪强,释放了人口,开荒种地,让北方人民又能看到活着的希望了。

教员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在这种历史功绩上,刘备、孙权就显得苍白了许多。三*时期,江南、四川之地并未广泛开发,人口主要集*在江淮以北、黄河流域的*原地区。*原由曹操平定,确实功不可没。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此言诚非虚也。

教员对三**历史人物,点评最多的就是曹操。教员主张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认同鲁迅的看法(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其实,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早期文稿》一书*,载有教员批注:“三*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此书收录教员青少年时代作品,证明他很早就爱看《三*演义》了。后来,教员多次翻阅《三*演义》《三*志》,经常将两本书对照着看,留下了很多精妙的评语。他关于三*著名人物的论断,尤其值得后人称道。

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位尊权重,自己却未曾称帝。这和*汉末年割地称霸的那些风云人物相比,其政治远见高出一筹。***对这一点颇为看重,并把刘表和曹操相比,批道:“作土皇帝,孟德所不为也。”

评价三*人物,***不囿于传统的说法,曹操被旧史学家评论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并且妇儒皆知。***评曹操,对曹操“不杀降”予以充分肯定,在书*批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曹操在对待俘*所表现出的豁达大度,确实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取得全局的胜利起到很大作用。

1937年在写作《实践论》时,又引用《三*演义》*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欢迎来到古古怪怪游戏盒子cp,形象地说明在脑子*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功夫。

***评论《三*演义》作者罗贯*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传统。这是因为朱熹曾提倡正统思想。被明清两代人尊为儒学正宗。

*批注解小部分不好区分是原文还是注解批注。不过有了批注注解更易理解原文。这也是上个月才知道*批本并下载赏析的。

蔡和、蔡*,实为蔡瑁之弟,犹不为周郎之所信;王瓘本非王经之族,安得不为姜维之所料乎?纵使姜维信之,而夏侯霸必能识之;则邓艾之计,又疏于曹操矣。武侯知郑文之诈,而先斩郑文,故有得而无失;姜维知王瓘之诈,而不先斩王瓘,安能有得而无失乎?粮与栈道,虽王瓘焚之,无异于维自焚之:则姜维之智,终逊于武侯矣。文有后事胜于前事者,不观后事之深,不知前事之浅,则后文不可不读;有后事不如前事者,不观后事之疏,不见前事之密,则后文又不可不读。

曹操以周文自比,司马昭亦以周文自比。然操比周文,则竟比周文耳;昭则自言学曹操之比周文,直自比曹操也。操欲学周文,则篡*之意犹隐然于言外;昭欲学曹操,则篡*之意已显然于言*。虽同一篡贼,而一前一后,又有升降之异焉。

陈泰之舅,舅不如甥;王经之母,母如其子。泰不死而其义不朽,经能死而其忠愈不朽。君子以髦之死为不足惜者,所以报先世为人臣而篡*之辜;而仍以经之死为足嘉者,所以正后世为人臣而从贼之义。

赵盾不以赵穿之弑君为己辜,司马孚能以昭之弑君为己罪。然则由陈泰言之,有进于贾充者,以充为次;由司马孚言之,又有进于昭者,而昭又为次矣。故依齐南史之书法,当以司马昭为崔杼;依晋董狐之书法,又当以司马孚为赵盾。

或谓奸雄将作乱于内,必先立威于外,则司马昭之弑君,又当在灭蜀之后;或谓奸雄将定难于外,必先除患于内,则司马昭之弑君,又当在灭蜀之前。由前之论,是孙休之所虑也;由后之论,是贾充之所劝也。然而弑君之事,人固难之矣。司马昭不自弑之,而使贾充之;贾充又不自弑之,而使成济弑之。所以然者,诚畏弑君之名而避之耳。熟知论者不归罪于济而归罪于充,又不独归罪于充,而归罪于昭,然则虽畏而欲避,而何所容其避哉?《春秋》诛乱贼必诛其首,有以夫!

有司马师之废曹芳于前,又司马昭之弑曹髦于后,天之报曹氏,毋乃太过欤?曰:非过也。曹芳为乞养之子,则未必其为操与丕之孙也,于其非孙者报之,不若于其真为孙者报之之为快也。且以非孙而冒孙者斩其祀,又不若去一冒孙者立一是孙者,而终至于夺其祀之为奇也。苍苍者之巧于报反如此,后世奸雄,尚其鉴哉!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三   小小说三国演义   着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