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观沧海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它是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社会各层面的复杂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生平和故事。《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战争、政治、人际关系为线索,融合了历史、神话、民间传说等元素,展现了复杂的人性、权力斗争、友情与背叛、忠诚与背叛等主题。

《观沧海》是唐代诗人曹操的一首著名诗作,与《三国演义》并无直接关联。诗中,曹操通过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远大理想。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体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对宇宙的深刻思考。

如果您对《三国演义》有具体的问题或想探讨某一段情节、人物或者历史背景,请随时提问,我会尽力提供帮助。

作者分析透彻,好文章。曹操真英雄也。可惜,司马伺机功成,屠操后人7000余口(三国演义,三国志说300余口)。本人读操《观沧海》深怀感慨,也痛惜杀阀之事,题诗如下(已成曲): 论古代帝王业 曹久会 词曲 帝王千秋杀人多 江山频易血成河 虽说天皇老子事 祸及子孙屠刀剁 杀伐雄心怎了得 誓若雷霆并日月 天地万物皆有灵 勿扰分毫方太平 2024.7.10 事事总有阴晴圆缺,即是英雄也是狗熊也。 动心后给《观沧海》写2曲,一曲已发布,第二版更是高山仰止,龙吟虎啸……待发 同样施耐庵书写宋江反诗,要血洗浔阳楼,本人感慨,也以反诗为词作歌曰:《宋江之刺》

“观沧海”后,《步出夏门行》还有“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三章。其中二三章亦如首章,是借途中见闻,抒一己之怀。第四章“龟虽寿”则是纯粹抒发感慨,感慨生老病死,感慨人生短暂。由此章可见出,曹操是个知生、知死且不到最后绝不放弃的智者,他活得很明白。抛开别的不论,只此一点看,他就是个非常之人。(杨蓉)

“说曹操,曹操到。”曹操这个人从古到今说了多少年,终究也没有定论。有人说他奸诈,有人说他聪明;有人说他是枭雄,有人说他是英雄。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写曹操心眼儿小,还独断专横,玩弄起权术来,手腕极其狠辣。当然,也写他能文会诗,有大将风度,十分渴慕人才,且能礼贤下士……总之,曹操是个复杂的人。

文学的底色三国之类游戏电脑单机,追究到底,还是人生的底色。曹操这人,是眼光辽远、胸襟博大的大丈夫。他出身不好,可谓饱受歧视;他戎马一生,又饱经风霜;他大权在握,思想决断无羁绊……有如此这般经历作底色,就注定他的诗,质实而大气。

三国演义小说观沧海

“东临碣石”二句,是全诗的总领,往下的水、山、树、草、风起、波涌,皆是曹操眼中所见,也是实景实写。接下去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两句,则是曹操胸中所想,是虚拟虚写。曹操眼中所见,沧海澹澹,浩渺澎湃,真是弘阔、辽阔、壮阔;曹操心中所想,日月明耀,星汉灿烂,出于海上,没于海上,亦真弘阔、辽阔、壮阔。他身临“碣石”,似人生之高度;放眼“沧海”,又如雄视天下;他心中所想,日月星汉皆出于海,又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拟。这般虚虚实实结合读来,曹操之胸襟、气度、抱负,可谓一诗即现,一目了然。

建安十二年(207),五十三岁的曹操挥师北上,远征乌桓,大胜。归途中,他一秉“登高必赋”之惯,登上碣石山,写下《观沧海》一诗。“观沧海”,是后人缀的题。此诗实际是其四言组诗《步出夏门行》之一,也是之首。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创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再回到这首诗的背景上来。曹操为什么有机会观沧海?因为他北征乌桓,回来的时候路过此地。他为什么又要北征乌桓呢?那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打败了河北的袁绍,紧接着就要进军江东,谋求统一天下。而乌桓就在河北的北面,而且跟袁绍的残余势力有勾结,如果曹操不管乌桓,直接南下,就有可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所以,曹操才要先行拿下乌桓。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已经打败了乌桓,统一的蓝图正在他的心中勾画。在这种情况下俯视苍茫大海,他又怎能不壮怀激烈,热血沸腾!把这种壮怀激烈的感情放进诗里,再用俊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令后世心驰神往的“建安风骨”。

第三,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人生。可能有人会说,哪里有人啊?不就是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让我们知道有个人在看海;结尾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让我们知道有个人在唱歌吗?并非如此。这首诗通篇都是在写景,但也通篇都在写人。难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背后没有人吗?当然有人。能够这么看秋天的人网页游戏鼠标不见了怎么办,一定是“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英雄吧?事实上,这几句也是曹操的诗,出自《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龟虽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背后有没有人?当然也有人。能够这么思考大海的人,一定是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家吧?其实,这几句诗也是曹操写的,出自他的《短歌行》。

第二,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秋天。古代诗人感情丰富,听见秋风就想到落叶,进而想到青春易逝,红颜暗老,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本来,伤春悲秋,属于人生常态,但是这首诗却不一样。它是不是写秋天?当然是。就算我们不了解曹操北征乌桓的具体时间,我们至少能看到“秋风萧瑟”这句诗。那么,在秋风吹拂下,山是怎样的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是草木并没有凋零,相反它还是那么茂盛。经霜不凋,这是多么英雄的草木啊。同样,在秋风吹拂下,海是怎样的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借着风势,掀起滔天巨浪。这海又是多么有气势啊。这样看起来,这首诗里的秋景一点儿都不软弱,一点儿都不凄凉,相反,它十足雄壮,十足令人心潮澎湃。

“水何澹澹”形容什么?形容海面的宽广和平静,这是大海的常态。大海平时是平静的,但是一旦秋风吹起,它又是那么波涛汹涌。“洪波涌起”,这是多么动荡不定、深不可测的大海呀。“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这还是人们日常能够看得到的大海。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不一样了,它不是真实的大海,而是曹操想象出来的大海。大海如此辽阔,如此深邃,是不是日月星辰都是从这里升起,又降落到这里呢?这个想象可不一般,它让大海和天空,和天体都连在一起,大得无边无际,气吞宇宙。就算是没有见过海的人,看到这首诗,也能感受到海的气势了。

但是,这首《观沧海》不一样,海就是他要写的主要内容。他对大海,有三处形容:其一,“水何澹澹”;其二,“洪波涌起”;其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先看结构。这首诗可以分成三部分。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第一部分,算是整首诗的写作由头。中间十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主体内容,也是第二部分,写登临之后看到的风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结尾,也就是第三部分。从结构安排可以看出来,这首诗的重头戏在中间部分。这部分写得极其雄壮,可以概括成三大好处。

其次来看一个形容词——澹澹。澹澹是三点水旁,仍然和水相关,是水波摇动的样子。再次来看一个象声词——萧瑟。澹澹形容水,萧瑟形容风,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既然是秋风扫落叶,这声音自然带着点儿肃杀的气息,所以萧瑟也是形容词,表示肃杀。最后来看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其实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结尾,而是一句套话,好多乐府诗的结尾都这样写,意思就是说,我太荣幸了,给大家唱首歌吧。

首先来看一个名词——沧海。所谓沧海,泛指大海。大海为什么叫沧海呢?这就涉及“沧”字的来历了。“沧”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当然和水相关。右边的“仓”字,既代表读音,也有意义。所谓仓就是粮仓,粮仓旁边加上水,就是物产丰富的大海。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大海是深沉的蓝色,也就是苍青色的。所以,后来“沧”又有一个含义,就是指苍青色。这样一来,所谓沧海,既可以解释成大海,也可以解释成苍青色的大海。

所谓“步出夏门行”,其实是一个乐府的老题目,相当于我们之前讲过的《长歌行》,只不过《长歌行》是五言,而《步出夏门行》是四言。曹操借这个老题目来填新词,一共填了四章,这首《观沧海》是第一章。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huán),得胜回师,途经碣(jié)石山,登高观海,不禁感慨万千。将这番见闻和感慨熔铸成诗句,于是有了这首《观沧海》。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差   小说续三国演义   小说中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