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长度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全书的字数在约42万字左右。这本书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描写,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特别是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活动。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融合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元素,其中充满了英雄豪杰、智谋策略和侠义精神。这部作品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看后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雄浑史诗气质的小说。它在历史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这部小说,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探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此外,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超凡的艺术价值。
三国演义小说长吗
三国演义的长篇解读
这个时期,政治混乱,战争频繁,但英雄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他的蜀汉集团在不断的斗争中逐渐壮大,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刘备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聚集了一群忠诚勇敢的将领,包括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共同实现他们的理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去那才能下三国杀单机游戏,启发人们关于治乱兴衰思考
小说无论是写运筹帷幄还是写外交生涯风云,无论是写权谋还是写战争,都注重以人物为中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鲁肃的忠厚老实、张飞的耿直豪爽、周瑜的风流潇洒、黄盖的赤胆忠心、蒋干的自以为是、关羽的心高气盛等等,无不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代贤相诸葛亮和一代奸雄曹操,一正一反,不同的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
随笔《三国演义》简介与评说 周树信
这本七十多万字《三国演义》为何流传千年?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以上这些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发展、小说的情节推动、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等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所以,小说作者也在这些战役上动了很大心思、用了不少笔墨。官渡之战,作者用了两个章节“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近两章描写此战役,相比于“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许褚裸衣战马超”等只有一两个片段的描写来说,算是笔墨较多的了。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具有转折性质的重要战役只有那几场: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魏国基础;赤壁之战——周瑜打败曹操,火攻之计大破百万曹兵,这场战役已让三国鼎立之势初显;定军山之战——黄忠与夏侯渊大战,成为平定汉中重要一役;雒城之战——刘备打败张任,成就了蜀汉帝业;夷陵之战——刘备败于陆逊,被火烧连营,损失兵将七十多万余,以至于白帝城托孤,这也是蜀国由盛转衰的开始;上方谷之战——诸葛亮火烧仲达军队,本要打败司马懿,但天公佑护,让司马懿反败为胜,这也是诸葛亮在世时的最后一战,而他不幸含恨而终。
《三国演义》共计七十多万字,战争描写占了绝大部分篇幅,有多达四十余次的战争描写。但是,一次次的战争描写却并不给读者累赘之感,相反,读者觉得每次的战争描写都觉得用笔得当,十分耐读。这么多战争描写倒成了《三国演义》的一个特色——这得益于作者巧妙的详略处理与轻重拿捏。
趣谈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
15.三国写了一次变革;水浒写了一次冲动;红楼写了一次恋爱;西游写了一次旅行。释义:三国核心内容是军阀割据混战;水浒核心内容是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红楼核心内容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西游的核心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
《三国演义》的版本与文化价值是否被你忽略了?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三分梦远,经典流长
鲍国安分享了他对于《三国演义》原著的理解和拍摄《三国演义》电视剧时的故事和体会。他表示,当年拍摄《三国演义》电视剧早期三国单机游戏豪杰,王扶林导演定下的原则就是忠于原著,现场虽然不是同期录音,但是演员台词不能和原著差一个字。在谈及如何演绎曹操这个形象时,鲍国安表示,他经过反复研究,为曹操定下了一个贯穿全剧的动机:不择手段,完成统一,不择手段即为“奸”,完成统一则为“雄”。
陈全胜回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人文社的《三国演义》创作插图的历程。那是1984年, 陈全胜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寄来的约稿信,从此便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行军床的小屋里开始了《三国演义》插图的创作。他从文物上捕捉时代感,比如南北朝时期的线刻、汉代画像石,最终以工笔重彩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第一套《三国演义》彩色插图。
周绚隆曾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3年,长期负责人文社古典文学图书出版。他认为,把《三国演义》作为一个文学文本来读,在整个社会的传播过程中,其价值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如统治阶级的爱民思想,刘备之仁,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第二,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普及主要靠历史演义、历史小说,阅读《三国演义》是知识的获取;第三,《三国演义》会提升我们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第四,从青少年阅读来说,准确掌握《三国演义》中浅近的文言文语词,对孩子学习语言、提高古汉语的能力非常重要。
关四平教授认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地位,可以用“四个第一”概述,一个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三,从成书过程来说,成书史的时间来说,它是成书第一长的小说。第四,它的文化含量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影响度最高的、第一的长篇小说。
此次活动采用现场访谈、线上直播以及播放相关内容视频的方式。现场访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场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关四平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周绚隆教授探讨《三国演义》的阅读与版本话题。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
第三,突出人在战争中的预见,尤其是双方主帅驾驭战争的能力。如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从第43回到第50回,用了整整八回的巨大篇幅来写这样一场战略的决战。双方兵力相差十分悬殊,形势非常严峻。曹操企图借战胜袁绍的余威,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作为领袖的孙权,处于犹豫的状态之中——投降曹操心有不甘,抗拒曹操又信心不足。诸葛亮就是在这样微妙的情况下出使江东。他舌战群儒,和周瑜斗智,给人以“强中更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之感。
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隋唐的时候,三国故事通过诗歌和杂戏的形式,更加深入民间和宫廷。北宋时,三国故事已成为民间艺人说话艺术和演唱的热门题材,唤作“说三分”。元明之际,罗贯中在长期的群众创作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终于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专题: 三国演义伪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 真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小说三国演义貂蝉原文
下一篇小说连播三国演义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