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事件,以及各种人物的命运和故事。《三国演义》不仅在情节上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性,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维性,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相比之下,西方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的史诗,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到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再到文艺复兴后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莎士比亚的戏剧、笛卡尔的哲学小说《寓言》等。西方小说的发展深受哲学、宗教、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反映出了人类对知识、道德、自由、权力等主题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两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三国演义》注重历史事件的戏剧化和人物的英雄化,而西方小说则更倾向于深入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文学表现形式上,西方小说通常更注重叙述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而《三国演义》则更倾向于用诗词对仗、对偶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与西方小说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各自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阅读体验和思想启发。
论《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中女性形象的不同之处?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我们今天不能仅仅将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或仅仅套用一些现成的文学理论,用文学批评的方式来解读、研究《三国演义》。在“史诗”和“亚史诗”之间存在一个空隙,通过这个空隙我们可以窥测到两部文学巨著折射出的灿烂光辉。
三国演义与西方小说
将《三国演义》和《荷马史诗》相互参照对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两部横亘东西两极的两部伟大作品虽然在多个层面上存在差异三国游戏单机赵云龙战于野,但是无法否认,《三国演义》成为中国第一部战争史诗当之无愧。 可以说,《三国演义》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成长历程。从这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可以作为一部代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经典。相对于西方更古老的“经典”,《三国演义》则是一部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亚经典”。
两部史诗中的女性都在与男性的关系中被确定,作为男性的“他者”存在。这是因为,在英雄的时代,男人凭借力量建功立业,追逐荣誉,女人因为男人被赋予价值尺度,成为英雄们的“他者”。这个时期不可能有女性意识的诞生。这个时期的女人承担着战争的痛苦结果,按男人的要求活着,用男人的标尺看待自己,被缚在沉重的命运的车轮上。她们是一群失去了话语权和性别意识的社会群体。这个时期的女性,还没有成为能引导人类上升的永恒的女性。
在《荷马史诗》中的女性形象身上,也不难看出鲜明的男权主义思想。整个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是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女人。海伦和布里塞伊斯等一干女性成为男性世界被掠夺,被束缚的对象。史诗表明:“人类社会由母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女性的至尊地位渐渐消失,尤其是在氏族战争中,女人与财物一样,既成为战争的目的,又被充作用来交换的物”。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一般都缺乏独立的人格,处于从属的地位。最突出的是他们的婚姻大事,全都是由他们的父母、兄长做主,没有一个是自己选择的;而且对于父母包办的婚姻,她们似乎都没有丝毫的反抗和抗议。比如曹操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宫里当妃子,孙权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刘备做妻子,等等。同时,他们的婚姻都被涂上一种政治色彩,成了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三国演义》成书于理学最为猖獗的时期,在它里面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思想,这是很自然的。据粗略统计,《三国演义》写到的人物有 1183 人,其中女性形象只有 55 人,仅占全书人物总数的 4.6%。而且,在这 55 名女性中,绝大多数不是帝王后妃,就是将军妻妾,士人之母,她们都属于贵族阶层,真正属于平民百姓的极少,貂蝉或许可以算作其中的一个。
两部史诗都塑造了战争中的女性群像,尽管中西方对待女性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在英雄的时代里,不论是东方女性还是西方女性,她们的女性意识都还没有萌发,处于屈从和附庸的地位,男性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衡量女性,女性被缚在男性的尺度之上,成为男性的“他者”。
《荷马史诗》中妻子和母亲的形象与三国中的贤妻良母有所不同, 荷马认为,女人不是政治的附庸,女人也是独立的人,没必要为了政治为了集体而放弃自身幸福。 对于史诗中的女性,“作者荷马只是将她们作为平凡的普通人,客观冷静地叙述她们的一言一行,对她们的脆弱和命运给予理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非一部原创意义上的作品,而是对史料典籍和民间文学的加工与改编。民国初年的文学评论家解弢在他的《小说话》中已经抓住的原创性的问题,对《三国演义》是否能够被称为“小说”的问题提出过质疑:“《三国演义》旧日颇占势力。吾谓斯书正犯历史小说两大忌:一直演正史,二虚造事实。至其演野史之一部分,乃将他人所记载者,演为白话而已,非自能发明一二事。故其书除文字稍可观外,无一能合乎小说之律。”
“在文学界,笛福和理查逊是最早不从神话、历史、传说或以前文学中取材的伟大作家。就这方面而言,他们不同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这些作家像希腊和罗马作家一样,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故事情节。后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他们时代的一个普遍前提:因为自然本质上是完整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它的记录,无论是圣经、传说还是历史,都构成了人类经验的权威曲目。”(《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不过话也要反过来说。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时是不是真的会在意这些“时代错乱”细节呢?我想是不会的。这就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汉代的张苍、陈宫穿戴明代的纱帽官衣,唐代的秦琼、单通身着清代的马蹄袖箭衣一样,并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太过粗疏,而是因为在戏曲观众或小说读者看来,辞章、名物、制度、服饰、器具这些反应具体时代风貌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对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东西的考证复原并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真实感”。“真实感”的来源只能是那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文化所赋予的亘古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这些才是历史永恒的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些品格、价值、意义会冒着不同的人的名字,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戏曲观众也好,小说读者也好,在这样一个由世道人心、天理循环支撑起的历史架构中才能够获得一种他们期待的真实感与崇高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所演绎的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不是某一段历史,而是整个的历史、全部的历史。
钱先生所说的“强汉人赋七言歌行”,指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孟公威等在酒店里高唱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与“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两首七言歌行。其实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凡例”里已经谈到:“七言律诗起于唐人,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壁,皆伪作七言律诗,殊为识者所笑,必悉依古本削去。”——但书中依然还会留有七言歌行这样唐代才会出现的诗文,足见“时代错乱”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是改不胜改的。
“譬如毛宗岗《古本三国演义》诩能削去‘俗本’之汉人七绝律,而乃强汉人赋七言歌行,徒资笑柄,无异陆机点评苏轼《赤壁赋》、米芾书申涵光《铜雀台怀古诗》、王羲之书苏轼《赤壁赋》、仇英画《红楼梦》故事等话把矣。”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乱”,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乱”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三国文化的了解
至今,张磊夫已发表了5部以上,关于汉末和三国时代的著作,既有大环境汉末的动荡局势,也有东吴势力强盛起来的一些研究,还写过多达500多页的关于曹操的传记。作为一名西方学者,不可避免的在处理细节上,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过,其中的记录已经是相当的详尽,另外,作者也没有受到《演义》的影响,而是用行政、经济、政治等现代化的唯物分析手法审视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问题。
在1980年代,外国也翻译了公认的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海外研究者获得第一手的三国研究资料已经不是什么重大难题。此时,一批真正意义上可以全方面了解研究三国的西方学者也就出现。
另外,在这个时期,《三国演义》出现了英文版。1820年,汤姆斯(P.P.Thoms)译《著名丞相董卓之死》,载1820年版《亚洲杂志》(A J)第一辑10及在1821版《亚洲杂志》第一辑卷11的《三国演义》第一回至第九回。 1889年11月出版的《中国评论》第18卷第三期上刊登了“The Death Of Sun Tse(孙策)”(中译为《孙策之死》),译文几乎与原文一一对应。
中西文化漫谈丨中国四大名著的世界影响力有多强?
但世界也是温暖的,总有一些人是我们所爱的,和爱着我们的。珍惜自己身边的人,珍惜应该珍惜的一切,他们是黑暗里的光亮,寒冬里的温暖。
《三体》表达的黑暗森林法则,非常冰冷和无情。这跟克苏鲁神话类似,克苏鲁神话里神秘而强大的远古邪神,相当地极其先进的外星文明,远古邪神毁灭人类,和外星文明毁灭地球文明,跟小时候的你,淹死一窝蚂蚁一样。人类幼崽虽然弱小,但在更为弱小的蚂蚁面前,却是强大几万倍的存在,可以轻松拿捏和任意处死蚂蚁文明,而毫无怜悯。
美国对华为的技术封锁,对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封锁,也是三体文明施于地球文明的同类手段。科技先进的文明,想要灭亡科技落后的文明,以免对方对自己形成挑战,以免对方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是黑暗森林法则的现实演绎。
小说《三体》里,三体文明最终被更高级的文明秒杀,太阳系文明也成了二维画,很多人静静地等待灭亡,那图景,无奈而又悲壮。生命在冰冷的黑暗森林法则面前,一文不值。
于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里,无数普通人和众多将领死掉了,除了那些心爱的名将,作为读者,谁又为其他逝者掉过一滴泪?
黑暗森林。而诸侯之间、三国之间不断的吞并和战争,虽然攻守双方经常打着各种样各的幌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兴扶汉室也罢,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不想死,都想变强,所以只有不断地扩军,不断地战斗,只有干掉对方,使自己更强大,才能解除威胁。
科技锁死。三体文明发现地球文明之后,首先采取的措施,是锁死地球文明科技。这就相当于曹操弄走徐庶,周瑜想要灭掉诸葛,蜀国离间司马懿,使他被弃用,——把你智囊干掉,你也就没啥大用甚至基本瘫痪了。
头上带一个盒子的游戏东西问·汉学家丨澳大利亚学者张磊夫:从《三国演义》开启西方视角的后汉史研究
首先,罗马帝国由众多民族和文化组成,既包括高卢和不列颠的部落,也包括高度文明的希腊和埃及。一个受过教育的罗马人能熟练使用希腊语,就像使用母语拉丁语一样。而汉代使用统一文字,各地仅方言不同,以此形成共同的文化背景。
张磊夫指出,浅层来看,东汉末期与同时期罗马帝国很相似:洛阳城与罗马城都有约40万人口,东汉和罗马帝国疆域面积也类似,总人口都在5000万左右。技术领域,东汉与罗马帝国在建筑、陆路和水路运输,甚至医学水平上都相当。
现年88岁的张磊夫师从《汉代官僚制度》一书的作者、已故瑞典汉学家毕汉思(Hans Bielenstein)。在他门下,张磊夫接触到《三国演义》并爱上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要准确地研究三国历史,就必须研究汉朝的灭亡。”张磊夫最终掌握了阅读古代汉语史料的能力,从而能够深入探索那段历史。
从《三国演义》视角看中美俄关系
俄罗斯这个脱胎于莫斯科公国,强大于沙俄帝国时代,称霸于红色苏联时代,解体落寞于红色苏联时代,一蹶不振却称霸复苏联輝煌时代之心仍在于当今联邦国家时代。俄罗斯的这四个时代分别像极了东吴的起家人孙坚起兵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相当于莫斯科公国过渡到沙俄帝国时代)、江东小霸王威震江东(相当于沙俄最强大时代)、孙权联合刘备火烧赤壁之战,三分天下之势悄然已成(相当于红色苏联联合英美两国大败纳粹德国成为二战战胜国之时)、吴主孙皓残忍暴虐无道,吴国国立下降却仍然有一颗和曹魏掰手腕争天下问鼎中原的雄心(相当于俄罗斯的现在,身陷俄乌战争泥潭和欧美列强全方位制裁,却无法自拔,无力改变一切)!
专题: 三国演义微小说 找三国演义小说 小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的吕布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