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国演义小说思路

0

要创作《三国演义》风格的小说,并且保持其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复杂的人物塑造和深沉的历史背景,您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构思和搭建您的小说框架:

1. 确定时代背景和历史框架 - 时间跨度: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三国鼎立的结束。 - 主要人物:选择刘备、曹操、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盟友、对手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等。 - 地理布局:强调中国北方(曹操势力)、荆州(刘备势力)和江东(孙权势力)三个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战略价值。

2. 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 - 权力斗争:围绕权力的争夺,构建不同人物之间的政治联盟和背叛,如曹操与袁绍的争斗,刘备与刘表的关系,孙权与江东士族的关系等。 - 情感纠葛:加入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如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周瑜与小乔的情感等。 - 道德与忠诚:探讨不同人物对于忠诚、正义、权力的追求与看法,塑造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3. 描述历史事件和战役 - 三国争霸:详细描述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关键战役,强调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和战场细节。 - 政治联盟与背叛:描写各种政治联盟的建立与解体,如孙刘联盟、曹操的多次策略调整等。

4. 引入神秘元素或超自然元素 - 预言与命运:引用或创造一些预言,如诸葛亮的八阵图,以增添神秘色彩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 奇人异士:描写一些有特殊技能或秘密的人,如马良、华佗等,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 注重语言和文学性 - 修辞手法:运用排比、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美感和文学性。 - 史诗感:通过宏伟的叙事、深情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营造史诗般的氛围。

6. 结尾与反思 - 历史结局: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最终应与历史结局相呼应,如三国归晋。 - 人物命运:深入探讨主要人物的命运和最终选择,引发读者对人性、权力、命运的思考。

7. 审阅与修改 - 历史考据:确保故事中的事件、人物和事件背景都是基于历史考据,避免严重的错误。 - 故事连贯性:确保每个章节都有清晰的开头、发展和结尾,整体结构连贯。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在尊重历史背景的同时,发挥创造力,创作出一部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的三国风格小说。

跟着《三国演义》学写作,第一回读书笔记:教你如何写开头

l 家境虽贫,却出身高贵。为突显人物正统形象,作者还人为在他家门前,种有一棵大如车盖的大桑树,会看相的人见此树,就说:此家必出贵人。而刘备自小与小伙伴做游戏,就能说出“我为天下,当乘此车盖”的话语,可见其自小有大志。

另外网页游戏名字情侣搞笑头像,《三国演义》论事,也存在不充分,不到位之处。写诸葛瑾以“轻重大小”劝刘备,本有“轻重”、“大小”、“本末”、“利害”诸多方面,但《三国演义》只论了“轻重大小”:“舍大义而就小义”、“弃重而取轻”。尚有“本末倒置”——“置魏不问,反欲伐吴”,与“利害不分”——结吴之利,伐吴之害。二者均未细论,明显不能充分(见《三国演义》第429页)。

写三国演义小说思路

诸葛亮以“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回答,既答未答,居高临下,甚是巧妙。但在言“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时,却忽略了“自取杀身之祸”这一事实(见《三国演义》第227页)。诸葛亮最终要说服的,是孙权。对孙权而言,“投降即自取杀身,刘琮血迹未干”,是最具震慑力的说辞。忽略这种“一句顶一万句”的关键之辞,就自然难以到位了。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写论辩最出彩之笔,但若细究,仍有不少不到位之处。比如张昭问诸葛亮:“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曹操夺荆襄后,威胁孙权投降,张昭等尽皆劝降,孙权犹豫不决。鲁肃说:“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见孙权不解,鲁肃又说:众人投降,最多丢官,将军投降,“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鲁肃所言,都是假设,而忽略了刘琮举荆襄降而致身死的血淋淋事实。刘琮举荆襄降而被杀,血淋淋的事实即在眼前,对孙权的震慑,远强于假设。《三国演义》取空泛假设而舍血淋淋事实,明显不到位。

文学作品中,也有论辩说理。这种论辩说理,往往是在矛盾冲突时用于说服对方或驳斥对方。无论是为了说服对方,还是驳斥对方,都需要到位,才有说服力。但《三国演义》在论辩说理方面,尤显不足,到位有限,是《三国演义》叙写的突出短板。先来看几处叙写:

不仅陈述需要到位,解读也需要到位,叙事才能到位。因为只有准确、深刻、全面的解读,才能给读者醍醐灌顶、洞幽察微、博大精深、海阔天空的审美愉悦。时下有论者以为,刘备是最无信义的伪君子,此论偏颇自见,无须细述。但令人生出此论,当与《三国演义》叙写浮泛,解读浅鄙有关。比如《三国演义》写刘备答应曹操,为内应助攻吕布,就必须充分写出刘备为什么要答应曹操,这一行为才具有合理性。(见《三国演义》第98页)如果叙写浮泛,解读浅鄙,刘备这样做便有忘恩负义之嫌。因为刘备曾得吕布辕门射戟相救,并居吕布之地小沛,如果没有充分地叙写,合理的解读,刘备答应曹操谋诛吕布,便是居其地而背其主,得其救而忘其恩。但《三国演义》偏偏就缺乏这样的叙写与解读,因此令人不能不疑刘备“伪善”。

诸葛亮遣邓芝使吴,重续两家前盟。闻邓芝到,孙权令“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以示威武。但紧接的下文,马上就写“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至殿上”(见《三国演义》第451页)。转瞬之间,如何由“各执‘刀’在手”,忽然魔术般变成了“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这种莫名其妙的错失,如何不损害准确性?

曹睿亲征东吴,诸葛瑾分明屯兵江夏,陆逊屯兵沔口(见《三国演义》第544页),孙权自引大军出合淝。曹睿“与满宠率大军救合淝”。“满宠先引一军至巢湖口,望见东岸战船无数”,遂入奏魏主,“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于是大败诸葛瑾(见《三国演义》第549页)。诸葛瑾所在的江夏,其郡治在今武汉西北,巢湖在何处?在今合肥之南,相距甚远,诸葛瑾何时跑到巢湖去了?如果真是诸葛瑾败,则当在江夏,而败诸葛瑾之人,则当是奉命救江夏之刘劭,而不是曹睿、满宠。如果是曹睿、满宠在巢湖破了吴军,则当是孙权所领人马,而非诸葛瑾。《三国演义》出此低级错误,自然失了准确性。

知诸葛亮退兵添灶,骗过自己,司马懿“仰天长叹曰:‘诸葛亮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紧接下文,就写“司马懿恐有埋伏,不敢追赶,亦收兵回长安去了”。司马懿到底是“引大军还洛阳”了,还是“收兵回长安去了”?陈述不清不楚,如何准确(见《三国演义》第536页)?

诸葛亮闻街亭失守,立即撤军。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令张郃引兵抄箕谷蜀军。“张郃受计,引兵一半去了”(见《三国演义》第506页),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张郃引兵一半去了,当剩十万人马才是。可是,诸葛亮在西城时,“十余次”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见《三国演义》第507页)”此时,司马懿何来十五万大军?《三国演义》的陈述,常出无谓错失,如何准确?

二是董卓与吕布正疑曹操,李儒来了,献计试探曹操,董卓“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董卓等人分明在相府小阁,“狱卒”当在何处?怎会忽有四名“狱卒”在相府小阁听差(见《三国演义》第20页)?短短几行文字,竟有如此多不明不白之处,陈述怎么可能准确?

一是前文刚写吕布“牵马至阁外”,后文即说“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吕布分明身在阁外,如何看见阁内“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

1、前文刚说曹操“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后文却说“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分明已掣刀在手,都恰待要刺了,又言拔刀,同一句话中,陈述即矛盾,如何准确?

曹操往刺董卓,“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曹操见董卓背向自己,“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这两句话,即有四处陈述不准确。

有评论家说:准确的陈述,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这话并不深奥,却很精要。陈述都不准确,作品还可能好吗?这一道理并不难懂,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即便是《三国演义》这样的传世名著,其陈述也不时马失前蹄。

《三国演义》叙事研究:精雕细刻,叙写准确,必须清楚

刘备引军伐吴,吴军裨将谭雄暗施冷箭,射中张苞战马。马倒掀翻张苞,李异赶来,抡斧便砍。这时“忽一道红光闪处,李异头早落地。(见《三国演义》第432页)” 原来,是关兴手起一刀,斩了李异,救了张苞。这里的表述用语,也不准确。刀是冷兵器,闪过的应该是“寒光”,而不是“红光”,《三国演义》写一道红光闪过,显然不准确。

这本书把《三国》的策略、情节、脉络梳理得非常透彻

可见,这本书里,不仅有故事,也有其中的道理。因此,对于已经看过《三国演义》或者了解过三国历史,想要复盘精彩片段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国猛,之所以能够另辟蹊径,用这样的方式来重新理顺《三国》,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从事创意文学写作的相关工作。王国猛具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及丰富的创意写作经验,他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又在上海大学攻读了创意写作博士学位,这本书就是他将古代文学和创意写作联系在一起的产物。古代文学给人的感觉向来是枯燥的,冗长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这些内容,主题更突出,脉络更清晰,更加引人入胜。

我的《曹操传》是怎么写出来的?| 张亚新

火热三国英雄,除了三国演义,央视的评三国,更重要的是现在三国游戏的超大影响力,曹操重新出书了

对于曹操总的评价,我认为他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当时是最大的。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割据、国家分裂、人民流离死亡、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纷乱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雄才大略,力图消弥动乱、扫平群雄、一统天下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分别统一了北方、江南和西蜀,不仅扫平了境内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在廓清政治、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而且还都想进一步统一全中国,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重大的行动,对此都应给予历史的肯定。那么,他们中谁的历史贡献更大一些呢?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他们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都未能实现,但就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言,曹操的贡献显然要更大一些。理由有二:一是汉末大乱主要发生在中原地区,当时最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如袁绍等也大都分布在中原地区,曹操东征西讨,南北转战,是在打了一个又一个大仗、硬仗、恶仗之后最后才统一了北方的,当时,只有曹操的才能和实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相比之下,孙权的平定江南,刘备、诸葛亮的平定西蜀,难度就要小得多。二是自先秦以迄汉魏,中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盛衰对于中华民族的强弱兴亡关系甚巨,因此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意义也就更为重大。后来魏国灭掉蜀国,篡魏的西晋灭掉吴国,使中国重新走向了统一,都是以当初曹操创下的基业作为基础的,就历史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尊重历史,治学严谨,写出了一个非凡的曹操和全新的曹操。

那时我尚未使用电脑,全用手写。我是要先打草稿的,这样就不用考虑字迹是否工整的问题,就可以写得快些,思路可以不被打断,能够一气直下。初稿写出后,我细看一遍,然后由我的老伴王笏誊抄在专用的稿子上。王笏在我们调京前后,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将整部书稿抄完,300字一页的稿子,一共抄了1709页。

10来岁的时候看到的《曹操传》,看完对《三国演义》有相当大的意见。

然后正式开始了写作。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写作的过程总的说来是顺利的。其间当然还有别的一些事情要做,有一些干扰,但总的说来干扰不算大,把别的事情做完后,写作的思路总还能很快地接续上。其间最大的一次耽搁,是在初稿完成多半后,我须调京工作,办手续、搬家,占去了一个比较大块的时间。《曹操传》的最后一章即第二十七章《身后褒贬》,是在从京回贵阳搬家时写作完成的,时间是1993年2月。贵阳的冬天比较阴冷,家中没有暖气,一天我看了看挂在墙上的温度计,只有9度。家中有一个功率不大的暖风机,吹出的暖风只能在一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感受到,我把它放在脚边,虽然并没能够暖和多少,但我还是忘情地投入写作,把这最后的一章顺利地写完了。从1992年初到1993年2月,写作大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中华文化悠久传承,上有五千年,下有五千年,

确定写作的原则后,我就开始了“备料”的工作。虽然有关曹操的材料已经大体熟悉,但我还是一切重新来过,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搜集、阅读和整理。我将相关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板块,所谓的板块,基本上就是后来的章和节,将有关材料分别收纳进这些板块中,条条块块的关系、纵与横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复杂纷纭的人物、时间、地点、头绪大体上就都纲举目张、眉清目楚了。板块的设置开始不那么细,随着掌握的材料越来越多,其间对板块又进行了若干调整和补充,使之越来越合理、细密,章节的划分、内容的排序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顺利完成。

中华文化悠久传承,上有五千年,下有五千年。

真实,就是要根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原原本本地写出曹操的一生,所写一定要有依据,拒绝想象和虚构。我所依据的史籍,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中随处可见的裴松之注、范晔的《后汉书》、房玄龄等的《晋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还有曹操自己的著作即《曹操集》,以及《曹丕集》《曹植集》《建安七子集》等;还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等。史籍中关于曹操的记载,有的看得出来已经属于传说,但因颇能反映曹操其人的思想、性格和作风,我也打算加以采用,但在采用时要注明属“传说”,或加上“据说”等字样,以表明不欺之意。

为曹操立传的人真不少,最火的是易中天老师曹操屠城事迹有没写上去,不写就不够客观。看题目我还以为是易中天的新版曹操呢70年代我看过中篇小说曹操传。哈哈 和易中天打擂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了

历史本来就散乱无章,《三国演义》如何避免孤立化、碎片化?

曹操平定了北方,于冀州凿玄武池演练水军。曹操演练水军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夺取江东么?江夏是东吴上游重镇,若曹操得之,顺风顺水而下,江东必危,这是其时迫在眉睫的大势。孙权如果仅仅是为父报仇,早就发兵征黄祖,取江夏了儿时三国攻城游戏单机,何必待到此时?这时发兵,固然有为父报仇的意思,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大势所逼:此时若再不取黄祖,夺江夏要地,让曹操占据,战略上便陷入被动,无以抗拒曹操了。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之后孙权调回周瑜,东吴众文武分头见周瑜表明态度。其中,武将中突出黄盖,为后文“苦肉计”埋下伏笔;文官中介绍诸葛瑾,一方面他和诸葛亮是亲兄弟,另一方面可以讲“诸葛子瑜之驴”的“书外书”,抖“包袱儿”让观众放松一下。当然,上述内容须根据时间要求和观众反应,或长说,或短说,这也是评书灵活性的体现。

曹操要灭江东,夺孙权六郡八十一州的事业。孙权手下文官要降,武将要战,孙权一时拿不定决策,急得孙权寝食俱废。惊动了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来看望孙权。孙权一看母亲到了,站起身形:“儿参见国太。”“啊,儿啊……而今曹兵压境,是战是降,儿可作出决策?”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兵兵发江汉。这时候荆州牧刘表已然死了,刘表的二儿子刘琮顺从母命归降曹操,被曹操所杀,曹操轻而易举地得了荆襄四十二州县水旱马步军二十八万,然后招募新兵,加在一起八十三万人马,诈称百万之众,沿长江下寨,连营三百里,平吞江夏,虎视江东!

“赤壁之战”是《三国》的大“坨子”(由重大情节构成的大单元),而“诵赋激瑜”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回目,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书。周瑜、诸葛亮、鲁肃往这儿一坐,构成评书中的“三碰头”。书说到“三碰头”,矛盾集中了,中心思想有了,对手戏也展开了。

专题: 假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完小说   小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