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许褚描写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罗贯中编著,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许褚是一位极为勇猛的武将,他的形象被描绘得极其生动。

1. 勇猛无比:许褚在《三国演义》中以勇猛著称,有“虎痴”之称,他力大无穷,手持两柄铁戟,勇猛异常。例如,在书中描述的许多战斗场景中,许褚常常能够勇往直前,以一敌多,表现出极高的武艺和战斗意志。

2. 忠诚不二:许褚对曹操忠心耿耿,无论是在曹操手下还是后来的曹丕时期,他都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他的忠诚在书中多次被强调,成为他性格中的一大亮点。

3. 正义感:许褚虽然性格粗犷,但内心深处也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在面对不公和恶行时,他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弱者,这种性格使他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4. 形象塑造:在《三国演义》的文学描写中,许褚的形象常常被以夸张和放大来表现,以符合小说中英雄人物的普遍塑造手法。这样的描写方式使得许褚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许褚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勇猛、忠诚、正义感强烈的英雄形象,他的故事和事迹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重的英雄色彩。

而在不少杂剧剧目,许褚与张辽分别担任曹操军中重要的文武代表,二人经常作为曹操的心腹爱将而并列。如《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有“曹操以雄兵百万,虎将千员。左有百计张辽,右有九牛许褚,独霸许,虎视中原”句,《诸葛亮博望烧屯》中则有“则仗着主公前关将张飞,那里怕他曹操下张辽许褚,更共那孙权行鲁肃周瑜”句。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褚是曹操帐下数一数二的猛将。于第十二回登场,曹操讨伐黄劭、何仪时,许褚生擒何仪以及黄巾数百骑,典韦要人,许褚与典韦大战两次,不分胜败,为曹操赏识,收之用为护卫,从此为曹操征战四方,曹操整军再战吕布,许褚两合斩杀吕布大将李封,后吕布亲自出战,许褚先与其大战二十合,后与典韦、乐进等六将合战吕布。第十三合献帝救援战中,许褚一刀斩杀李傕外甥李暹,与杨奉大将徐晃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第十八回,许褚三合斩杀张绣大将张先。第十九回。许褚随曹操征讨吕布,途中与泰山四寇孙观、吴敦、尹礼、昌豨 交锋,许褚奋力死战,四将抵敌不住,各自败走。第二十三回,曹操称其部下四名将领“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当中包括许褚。

许褚名字中的“褚”字读为zhǔ。吉常宏、吉发涵所著的《古人名字解诂》认为:“许褚,三国魏人,字仲康。《汉书•南粤王赵佗传》:‘ 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颜师古注:‘ 以绵装衣曰褚,上中下者,绵之多少厚薄之差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司马贞索隐:‘康,空也 ’衣中空方可褚绵。又,装绵则实,应以‘康 ’,反义相协。”因“褚”字作“以绵装衣”解释时读音为zhǔ,故许褚名字中的“褚”字读为zhǔ。

罗贯中:“①天下瓜分汉欲亡,四方豪杰尽鹰扬。葛陂许褚投降后,自此何忧吕布强!”“②凛凛威风镇九州,当年许褚果如虎。只因孟起军前见,天下从兹播虎侯。”“③ 臂挽鞍鞒护主身,手持篙楫在波津。 若非许褚倾心救,孟德应为泉下人。”

三国演义小说许褚描写

赤子之心的许褚,遇到了曹操,曹操没有亏待他,而曹操的后人同样感念许褚的忠心为主神将三国网页游戏公益,许褚死后没有人走茶凉,子孙后代得以继续享受繁荣富贵。

而在曹丕死后,其子曹叡即位,许褚又进封为牟乡侯,其子又被封为关内侯,在许褚死后,不仅被曹叡追谥为壮侯,他的子孙也因为许褚对曹氏的忠心,同样有两人被封为了关内侯之位。

曹操在回到洛阳不久后逝世,许褚痛哭吐血,而曹操的儿子曹丕继承曹操的权位不久后便让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为天子,而许褚在此后也深得曹氏家族的信任,封为了万岁亭侯,总督中军禁兵,继续负责曹丕的警卫工作。

而且典韦在《三国志》中,简直是一个武器大师,短短的传记里,记载了他用过匕首、刀戟、楯、长矛、大双戟、长刀、大斧、长戟、两贼等多种兵器,又怎么会因为被偷了武器就不会战斗了呢?

至于杀许攸、醉酒遇张飞,都是小说虚构情节,和正史许褚谨慎持重的性格明显不符。相比之下曹操原来的亲卫典韦更冤,宛城张绣反叛一役,典韦并不存在喝酒误事和双戟被盗这种戏剧化情节,面对叛乱,典韦做到了一个合格护卫能做的一切,换了谁结果都不太可能更好,毕竟当时张绣突袭曹操大营,典韦率领的亲兵无不以一当十,殊死恶战,奈何张绣的士卒越聚越多,寡不敌众之下身受数十处创伤最终被击杀。

面对曹仁的主动示好去往偏殿交谈,许褚却直接拒绝返回到殿中等候曹操,虎痴许褚之“痴”可不是痴呆,说的应该就是这种对曹操无与伦比的忠诚赤子之心吧!许褚没有因为曹仁是曹操同宗族的重臣而与其交好,反而认为曹仁是镇守外藩之将,自己却是负责内部守备之将,二人交谈也应该在公众场合,而不是到偏殿去私下交谈。

征南将军(曹仁,当时驻守樊城抵御关羽进攻,关羽失荆州后撤军,樊城之围解除)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忿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

短短十个字,或许不足以概括许褚的为人,但另外还有一事足以佐证其智慧。事情发生在公元220年,关羽围攻樊城却被孙权背刺,丢了荆州也丢了自身性命,曹操带着军队回到了洛阳。

而除了武力过人,许褚的性情为人同样值得我们记住,而并非提起许褚,只能想起许褚只有武力值高,勇而少谋。《三国志》对许褚性情是这样记载的,“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演义小说里也有这段,但第二天作者就让这两个人单挑了,也就是开头我们所说的许褚与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但后来许褚在乱军中箭,所以感觉马超占了上风。而《三国志》只有马超见到许褚秒怂,打消了奇袭活捉在阵前与韩遂交谈的曹操的心思,还送了许褚一个“虎侯”的称号。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三国志》记载,褚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等到徐他等人进入曹操帐中,发现本应该去休息的许褚却还在曹操帐中守卫,大惊失色,许褚一看情况不对,立马当机立断,斩杀了徐他等人。而曹操命属下搜身之后发现了徐他怀中的利刃,便更加信任许褚了,出则同行。

也就是说,当时曹操麾下有一个叫徐他的人想要密谋杀死曹操,但因为许褚时常侍卫在曹操身边,于是不敢下手。好不容易等到许褚离开休息了,才怀揣着利刃来请见曹操,而许褚回去营中休息时心神不宁,便立刻回到曹操身边。

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

演义小说里描写的典韦、许褚都是喜欢喝酒误事的莽夫形象,这种设定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亲卫武力要出众是一方面,而心思缜密也绝对是必要的素质。《三国志》中就有记载许褚的心细之处,而演义小说里因为与作者想要的莽夫形象不符,便没有采用。

而曹操原本的亲卫典韦在张绣反叛之时因寡不敌众被乱军杀死,接手曹操亲卫的便成了许褚。护卫曹操的亲卫都是精心挑选的勇士,冲锋陷阵绝对是一把好手,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失去了太多表现机会。

后来曹操平定了汝南、颖川一带的黄巾军,许褚便带着部众归属曹操。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电脑单机游戏三国游戏,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先登,是史书里对武将勇武的主要加分项。

当敌兵冲上来时,许褚以飞石退之,于是贼兵便不敢靠近。直到粮食将尽,许褚假意与贼请和,商量用牛换取食物。贼兵把牛带走后,又自己跑了回来,许褚便去阵前,拉着牛的尾巴行走百余步,贼兵大惊,不敢再来取牛。从此淮、汝、陈、梁之地,听到许褚之名都感到畏惧。

也就是说,许褚在追随曹操之前,在汉末时聚集壮丁和宗族数千,共同修建防御设施来抵御贼兵入侵。当时汝南葛陂贼兵万余人攻打许褚,许褚寡不敌众,战得精疲力尽,箭矢也用完了,下令男女都去找大石御敌。

《三国志》记载,许褚,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馀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石如杅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阵前,一手曳牛尾,行百馀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曹操麾下猛将许褚和典韦的传记,是可以当武侠小说来看的。演义小说里多数人的武力存在虚构成分,各种单挑、鏖战、车轮战的场面都属于艺术加工,很多名将到了史书里几乎看不到武力了,只剩统率。

但考虑到演义小说的作者立场问题,魏方将领打成这样,已经是天花板了,三人位列武力值同一档没什么太大问题。而《三国志》如果也有武力值的话,许褚无疑是第一档。

演义小说里的许褚是曹营武力的标杆,唯一和刘备麾下巅峰五虎将正面对话的猛将,有“虎痴”之名。潼关之战与马超大战二百多回合不分胜负,但因为杀得性起,卸下盔甲,成了全场焦点,在乱军中被射了两箭;后来喝醉了遇到张飞,被张飞小虐。

猴爸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成长最快的途径。今天是猴爸陪你读书的第420天,共读的是第4本书——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

专题: 请三国演义小说   逆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