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里周瑜是谁

0

周瑜是《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也是《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在小说中,周瑜被描述为一个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忠心耿耿的东吴将领和谋士。他是孙权的亲密战友,与诸葛亮并称为“智绝”,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瑜聪明、勇猛、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性格上也有小气和嫉妒诸葛亮之嫌。

在历史记载中,周瑜确实是一位著名将领,他辅佐孙策、孙权父子,参与了东吴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他指挥的水军与曹操的陆军联军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历史上的周瑜因病去世,年龄只有36岁,这与小说中因气胸去世的情节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被浪漫化和理想化,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和智谋者的典范,其故事和形象在中文文化中广为流传。

可惜当周瑜准备进一步实现他的战略,建立江东基业时,就英年早逝,36岁在行军途中患病死去。这位近乎完美的战略家就像流星划过,结束了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一番分析下来,周瑜就像赤壁之战的导演,把战争的走向安排的明明白白。曹军也是非常配合,一到江南就遇到了瘟疫,损兵折将。又加上不善水战,经常晕船,上吐下泻,被周瑜的火攻之计打得措手不及,丢盔卸甲,曹操也差点丢了老命。

三国演义小说里周瑜是谁

第四,曹操的军队既无天时,也无地利,当时是天寒地冻,马无草料,曹军又是人困马乏,劳师远征,水土不服,是必胜即弊。综合以上,曹操其实是必败无疑的。

第三,曹操的军队北方人多,善于陆战,弱于水战。如今客场作战,陆军没法发挥完美世界游戏盒子安装,必须依靠一帮三流水军与东吴一流水师开打,这是以短击长,很吃亏。

第二,曹操来江东也会担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一波势力对曹操虎视眈眈,那就是雄踞关西的马超,韩遂。所以曹操必然要分心,防着这波人背后捅他一刀,没法全力以赴的跟孙刘联军开战。

第一,曹操号称有水军80万,这个天文数字能把江东文官唬住。但是周瑜知道庞大的军队里有个致命的隐患,曹操从北到南打了一路,军队都是拼凑收降得来的大军,成分是相当复杂,压根儿不会什么齐心协力。

不过话说回来,宏观战略这回事儿,谁都能高谈阔论几句,在赤壁之战争中,周瑜就完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周瑜早就看穿了曹操,不仅不对曹操妥协投降,还要主动出击去找曹操的军队打。

于是周瑜就站了出来,为吴国君臣开了一堂创业分析课。第一就是聊历史,回顾创业历程,拉近员工感情,他说道: 江东这片土地是可以诞生王者的,先秦时的楚国就是成功模板。当初方圆不到百里,但是楚国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占据荆襄,国运绵延了900年。接着周瑜又为孙权分析了一下现实条件,如今可比当年的楚国要好太多,*是祖上打下的这片江山都够吃三辈子,钱粮兵马,应有尽有,再说江东水军到了长江上就是天下第一,曹操手底下那群旱鸭子,连船都坐不稳,怎么能轻易投降,单凭这一番话就能看出周瑜的战略眼*了,因为历史的车轮似乎就是按着周瑜的战略构想前进的。

孙策死后,江东内部就爆发了一场路线之争,到底是在江南过着安稳的小日子,还是雄赳赳跨过江去争霸天下。这个时候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势力如日中天,一封快递抵达江东总部,让孙权送个人质到曹营里来,当时的江东阵营,像张昭这批人就开始打算盘了,要不就投降吧,自主创业太危险了,曹氏集团家大业大,与其将来被兼并击垮,还不如早点卖身套现。

虽然夸了一波周瑜,但是那些都不是他最核心的能力。周瑜是个将才,能扬名天下,不靠颜值和才艺,靠的是行军打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史当中周瑜的军事能力可不是一般的高,能征善战都是基本操作,自小学习兵法,后来跟着孙策打天下。把江东群雄是打得纷纷熄火,周瑜真*脱颖而出是他的战略眼*。

至于说周瑜心胸狭隘,那就完全是偏见了,*史记载周瑜是以宽宏大量著称的,大家都喜欢跟他。每次都礼贤下士,尊老敬贤,连东吴那些看不起周瑜的老将,比如程普都被周瑜的气度所折服,逢人就夸“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如果对周瑜的认识就到此为止,那还是低估了这位周郎的综合实力。

硬件条件说完,再来看看软件配置,众所周知,男人要有情调,就得有品味,周瑜也是音乐圈的顶流,琴瑟琵琶样样精通。从小就精通音律,就算是喝酒喝的昏天黑地也能听出弹错的音符,江湖上至今还有“曲有误,周郎顾”的传说。

在24岁那年,周瑜和孙策一起攻城略地,拿下宛城。还顺道迷倒了当地的名门乔家的二千金,也就是著名的江东二乔当中的那个小乔,乔家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天香,就连曹操都想着铜雀春深锁二乔。

论个人社会地位,周瑜20岁起兵跟着孙策创业打天下,25岁就已经是江东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从此一直主掌江东军政,是躺平多年的诸葛亮只能仰望的存在。

吴彦祖曾经说过,能打有个P用?出来混是要讲实力,讲出身的。东汉末年门第出身才是鉴定成色的头号标准。周瑜出身名门,庐江周氏,祖上大佬云集,都是朝廷大员,官至太尉。

总之周瑜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小丑。今天就吹一吹这位隐藏的宝藏男孩。作为三国头号男神的周瑜,实在没有必要去嫉妒诸葛亮,不信看一组对比。

如果说自己人的评价靠不住,也可以看看友商是怎么评价。蜀汉集团老总刘备曾经给孙权写过一封信,陈述了周瑜文韬武略,是万里挑一的精英。

然而真实的周瑜可不是如此拉胯的,用大文豪苏轼的话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江东二代老板孙策表示公瑾英俊异才,三代老板孙权也说公瑾有王佐之资,在这两位老板的眼里,周瑜那就是推动公司股价上涨的原动力。

想要算计刘备,结果被诸葛亮实力碾压,丢了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被活活气死,这就是《三国演义》里被吊打的周瑜的一生,而且这些桥段还在评书影视剧里反复上演,周瑜的配角加丑角形象就这样灌入了人们的大脑。

周郎的功劳就是忽悠一下蒋干这种小喽啰,消费一下黄盖这个老戏骨,其余时间全都用来对诸葛亮什么犯嫉妒,生闷气,使绊子。气急败坏后还逼着诸葛亮铤而走险,草船借箭,而且打完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智商更是断崖式的下跌。

要说周瑜之所以走上被黑之路,还得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周瑜一生的重头戏“赤壁之战”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一仗能打赢,全靠抱诸葛亮的大腿,对曹宣战是诸葛亮激的,烧船的东风是诸葛亮借的。

周瑜,周公瑾的知名度一直都不低,东汉末年分三国,群星云集英雄多,但是周瑜被演绎成一个配角,戏份少的可怜,还是专门用来衬托诸葛亮的***。虽说颜值满分,但是他被演义小说刻画成绣花枕头,小气鬼的反派角色。

结语:虽然《三国志》记载周瑜是突然病逝的,但是这方面的记载非常简单,这不免让人产生疑虑。在结合一下孙权的人品,加上孙权晚年滥杀大臣,甚至连亲儿子都不放过,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周瑜是被孙权暗害的。

第四个疑点就是周瑜与孙策关系过于亲密。要知道在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子承父业”,一般情况下君主死后,继承基业的都是君主的儿子,只有君主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弟弟作为接班人。但是孙策有儿子,只是年幼,因此可以说孙权这个接班人的位置十分的不稳固。加上周瑜与孙策的关系过于亲密,甚至有野史记载说周瑜曾希望孙权等孙策的儿子成年之后把政权还给孙策的儿子,这不免让孙权起疑心,他怕周瑜会支持孙策的儿子,因此不排除孙权先下手为强,铲除周瑜的可能。

第三个疑点就是制衡问题。细心的读者估计早已发现了,在赤壁之战前夕,孙权面临是战是降的抉择时,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去询问周瑜的意见,最后在鲁肃和吴夫人的强力建议下才去问了周瑜,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孙权此时想慢慢的把周瑜排除决策圈。

第二个疑点就是周瑜有逼宫的想法。前文提到,孙策去世之后,周瑜来到是孙权身边,并且带头向孙权行君臣礼以表忠心。明面上可以理解为拥护孙权,但是反过来说也有周瑜为了巩固自己地位,权力的意思,要知道当时孙权只有19岁,根本无法掌控局势,被周瑜强行行了君臣里,有威胁孙权就范,甚至有逼宫的想法在里面,意思就是这个君主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这当然会让孙权十分不爽。

但是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前文提到的孙权两次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都是询问周瑜的意见的,让孙权无视托孤大臣张昭的意见,由此可见周瑜在孙氏集团的地位与话语权有多高。也*因为如此,孙权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周瑜对他有极大威胁,也给了孙权加害周瑜的理由。

第一个疑点就是周瑜是否是托孤大臣。《三国演义》里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这毕竟是小说里的说法,不可信,*史上孙策去世的时候周瑜领兵在外,是接到孙策的死讯之后才赶回去奔丧的,因此周瑜按理说并不是托孤大臣,张昭才是托孤大臣。

击败了曹操之后,*当周瑜可以一展当年制定的“二分天下之计”的时候,却意外病故了。周瑜的死让人惋惜,但也充满了疑点,其中4个疑点都在指向孙权,似乎再说周瑜是孙权所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这4个疑点。

最终赤壁之战决战当天,东南风大起,周瑜让部将黄盖率小船十几艘,里面装满了柴草等易燃物,直扑曹军大船,撞上大船之后就开始就开始点火,大火接着东南风把曹操的铁索连舟烧的干干净净,*如苏轼是词中所说的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因为曹操的大军都是北方人,难免水土不服。因此曹操把他的战舰用铁索连在一起的,这样就能避免船只摇晃。到达赤壁之后,周瑜一眼就发现了曹操大军的弱点,认为这是火攻的绝好机会。

周瑜的这段分析无疑给孙权打了一剂强心针,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于是当即表示与曹操决裂,并且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率领部队前往赤壁与曹操决战。

分析完政治方面,周瑜又从军事方面给孙权分析曹操的四点兵家大忌:“首先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之后兵力强大,但是还还有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比如西方的马朝韩遂等人。其次曹操的军队强大在他的骑兵,而如今曹操舍弃鞍马改用战船与我们交战,这叫舍己长用己短;接着现在是严寒事情,粮草匮乏,不宜发动战争;最后曹操的军队多数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而且水土不服,时间一长必然会发生瘟疫,有此四点兵家大忌,曹操焉能不败!”

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下令召回周瑜。此时周瑜政治鄱阳湖训练水军,得到孙权的命令之后,立马来见孙权。孙权询问周瑜是战是降时,周瑜当即表示不能降,接着周瑜从政治角度给孙权分析道:“虽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际上从曹操的种种表现来看,已经可以定义为汉朝的逆臣了,我们对抗他是*义的一方;其次将军您凭借父兄留下的基业,占据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兵精粮足,完全可以和曹操对抗,我们对抗曹操,是在位朝廷清除奸贼,怎么能够投降曹操呢?”

孙权再一次犯难了,他询问鲁肃的意见,鲁肃表示当然不能投降,但是鲁肃刚加入孙氏集团,没有多少话语权,也说服不了主和派,因此鲁肃建议孙权召回周瑜来主持局面。

而以程普韩当等孙氏集团的老将认为,孙氏江东集团已经经营了三代,面对强敌不打就投降是万万不能的。因此主和派和主战派争论不休。

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孙氏集团的内部再一次开始犹豫不决。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大臣们认为,曹操能在短时间横扫中原,消灭强大的袁氏家族,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再说江东能够对抗曹操是凭借着长江天险,而此时曹操已经占据了荆州,长江天险的优势荡然无存,应当投降曹操。

占领荆州之后,曹操开始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也顺便解当年孙权不送人质之恨,便率领大军向江东逼近,甚至给孙权写了份充满挑衅味道的劝降信。《三国志·裴注》记载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中最富庶的州之一,且地盘大,人口多,是块诸侯们眼中的肥肉,曹操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在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大举南侵,更是在长坂坡之战击败了刘备,顺利地占领了荆州。

这场战斗是由周瑜担任前部指挥的,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周瑜没有辜负孙权的期望,成功击杀了黄权,并且顺利地夺取了江夏郡,不*为孙权报了父仇,还为孙氏集团以后夺取荆州立下了基础。

周瑜不*会为孙权提供类似的良好建议,还帮孙权报了父仇。因为孙权的父亲孙坚是在讨伐刘表的战斗中被刘表的部将杀死的,因此在公元208年春天,孙权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便开始起兵攻打黄祖,准备为父报仇。

曹操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又惊又怒,惊的是江东居然有周瑜这样远见独到的人,怒的是孙权胆敢拒绝自己的命令,于是暗暗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得到周瑜和消灭孙氏集团。

周瑜见到孙权之后分析说:“我是不赞同送人质的。首先将军您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占据了江东,兵精粮足网页游戏flash下载软件,人心依附,如果贸然送人质则表示是归顺了曹操,这样做只会损伤我们内部的士气;其次我们一旦送了人质,就不得不受制于曹操,就没有现在我们独立统治的地位了;最后就算曹操值得我们依附,也没必要现在去送人质,等到曹操真*的能够荡平四海,匡扶汉室的时候,再去依附他也不迟,如果曹操是个逆臣,我们送人质过去的话也就意味着我们成了逆臣的手下,这得不偿失。因此我不赞同送人质。”

孙权心里是不想送人质的,但是见大臣们都没有个主意,非常郁闷,于是就回到了内堂问他母亲吴夫人。吴夫人说:“你哥哥孙策生前与周瑜最为要好,这种大事你怎么不问问他的意见呢?”孙权恍然大悟,连忙召见周瑜,询问周瑜的意见。

大臣们畏惧曹操强大的实力,大部分人都建议孙权派儿子去许都当人质,孙权又问重臣张昭,秦松等人,而他们也犹豫再三,下不了决断。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基本上稳定了中原局势,便开始把目*看向南方。公元202年,曹操亲自写信给孙权,在信中曹操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了孙权,并责问孙权为什么不派遣子孙人质去许都做人质。孙权受到信后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之前因为时间仓促,周瑜没有来得及向孙策推荐鲁肃,这次见到孙权之后,周瑜便*式向孙权推荐鲁肃了。孙权也早已听闻鲁肃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便欣然会见了鲁肃。而孙权和鲁肃,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就彻谈了一夜,鲁肃为孙权规划了“二分天下之计”。但据史学家考证,鲁肃的二分天下之计是之前周瑜说给鲁肃,好让鲁肃拿着这个成为见孙权的进见之礼的,可见周瑜不*计谋超群,还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这个举动,看似是周瑜是为了表忠心,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孙策刚死不久,孙权虽然继位了,但是支持者不多,其他居心叵测的人对孙权的位置也是蠢蠢欲动,周瑜的这个举动,无异是大大支持了势力弱小的孙权,稳定了孙权的基础,同时也在警告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不要轻举妄动,因为在此时的孙氏集团当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周瑜。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周瑜的谋略之深呀!

按照孙策之前给予周瑜的待遇,孙氏集团除了孙策就是周瑜最大了,而孙权此时只是一个将军,因此按理说周瑜会见孙权的礼节应该很简单,不会太隆重。而周瑜为了表达自己对孙氏集团的忠心,带头对孙权实施君臣礼。周瑜的这个举动当时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中   梦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