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他被认为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尤其在历史小说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三国演义》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融合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戏剧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吗?
有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师父,施耐庵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水浒传》,罗贯中后来加以润色修订。也有说施耐庵查无此人,其实只是罗贯中的化名,谐音“实乃俺”,只因《水浒传》当时属于禁书,罗贯中不敢署名。
中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
《三国演义》的作者争议较小,明清之际有人提出作者为王实甫,但这一说法并无实证,基本上没有激起浪花,现在作者基本统一为罗贯中。然而,从全书开头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可以知道,但是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作者也绝非单纯是罗贯中,因为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引用比自己小150多岁的杨慎(1488~1559年)得作品。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罗贯中的材料所知甚少。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时八十岁天猫盒子如何安装游戏用蓝牙,以此逆推,至正甲辰(1364)时贾应为二十二岁。他与罗贯中为“忘年交”,罗贯中年龄应为五十岁上下。由此大致可推定罗贯中为1315—1390年间在世。
毛评本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版本。毛即毛纶、毛宗岗父子,长洲(今江苏苏州),清初人,有清康熙刻本。毛氏对史实进行了一些辨证;增删了一些文字,更换了一些论赞,特别是对曹操,增加了诋毁性的文字,删削了赞颂式论赞,加重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回目改为对偶式;托名金圣叹,卷首附了《读三国志传》,每回有回评、夹批。
另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乃明朝万历、天启间无锡人叶昼所评,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中有眉批、总批,有明建阳吴观明、吴郡宝翰楼等刊本,俗称“假李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就是以此为底本,再行批评删改的。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明清盛行点评本,清朝毛氏父子在点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订情节、打磨文字、增易诗文,大幅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成为《三国演义》事实上的定本。比如,今《三国演义》开篇点睛之词—明•杨慎的《临江仙》,及“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为毛氏添加。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聊聊《三国演义》小说
突然发现,三国演义里名字两个字人挺多的,说说看:刘备,刘备儿子—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王充,袁术,袁绍,马谡,孟获,孙坚,孙策,孙权,鲁肃,周瑜,姜维,徐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马超,……。而三个字的名字相对来说就少,诸葛亮,司马懿,吕伯奢,等等。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有志于王业,只是看到天下终归朱元璋才不得已退出江湖。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断了读书做官的念头,转而发愤著书。除了《三国演义》,他还著有《三遂平妖传》(20回本),《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隋唐志传》等著作,都是政治和英雄小说,与他的平生抱负倒也吻合。据传他还与施耐庵合作,共同创作了另一部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但是,成就最大的还属《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被誉为中国现存文学中的巨著之一
故事的主角之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忠诚、仁慈且有远见的领袖。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传统中国道德观中所追求的君子之风。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英雄,如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这些人物均具有独特的性格、才干和风范,并成为传统文化上的经典之人物。
小说中的故事起于东汉末年,自黄巾起义、张角举兵反抗皇室,开始三国之乱。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由于不同的政治野心互相纷争,不断打击、割据、合纵,直到曹操统一中原、击败刘备开始,游戏正式进入尾声。小说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等。在这一系列战争中,各方势力的军队具有不同的战术和策略,人物形象和性格也互不相同,极具生命力。例如,曹操是一个具有管理能力的英明领袖,刘备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孙权则是一个同时具备战略策略和政治手腕的全才。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记载,元代延祐五年 (1318) 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 、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 ,就是三国演义的罗贯 中 ”,“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 。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建在了宿城 ,府府相邻 ”“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这些都记载在自家家谱中。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贾仲明曾在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为钟嗣成《录鬼簿》 题跋,自署“八十云水翁”,以此推断,他约生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贾仲明和罗贯中结成忘年交,大约在元至正十七年以后,当时罗贯中四十多岁,在张士诚幕中作客,贾仲明只有十七、八岁,结交地点在苏州。这两条史料说明,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这篇文章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篇祭文中所列“门人”,是以年龄为序的,罗本的名字排列在向寿、乌斯道之后,向寿、乌斯道这两个人元史都有记载,向寿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乌斯道生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因此,我们断定,罗本应该生于1314年左右。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小说第4册第4课:罗贯中《三国演义》(10万+课程老师讲义)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命曹洪助夏侯渊、张部守东川,张部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洲。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曹操兵代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津向张鲁借兵,张鲁谴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津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去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官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谴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刘备屡战屡败,当时投靠荆州刘表处。他受到刘表妻党的猜忌,并想加害于他。刘备于是避难新野,并拜徐庶为军师,势力日渐强盛。曹操屡次派人来攻,都败在刘备手中。曹操于是设计迫使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字号"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刘备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见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这时独占江南的孙策在江东招纳了猛将谋臣,称雄江东。后来他中了刺客暗算,毒发而死,其弟孙权接管了他的权力,采取顺曹操、绝袁绍的方针,割据江东。袁绍和曹操两雄相拼,官渡爆发了一场激战。战中,曹操赤脚迎许攸,并采纳他的意见断其粮草、乱其军心,以少胜多,袁绍带八百单骑逃回冀州。不久,袁绍重整部队来战曹操,曹操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再次打败袁绍,进而兵围冀州。袁绍病死,曹操水淹冀州,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他于是腾出手来对付刘备。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比如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他的故事。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为了凸显“多智”这个特质,罗贯中和之前的文人,一直在给诸葛亮和关羽这些人物打光,使得初始的特质就会不断被放大。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谋获胜的故事安在他的头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来是孙权的计谋。就这样,《三国演义》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定本小说,这中间经过了近千年,以说书、戏曲、小说等等各种形式不断生长,成了一个有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的,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
但是也有鲁迅批评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形象有些脸谱化,称”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其实这和毛宗岗所处时代有关,当时,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毛宗岗更想以《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来明确所谓的”大义名分“,这也是他身为士大夫的一种情操,可以说,毛宗岗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位作者之一。
steam网页获得游戏代码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如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福建建阳等,还证实罗贯中曾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河边有故居,在那里著书立说,至今还有故居遗址。
《三国演义》真的是罗贯中写的吗?
还有一个疑问,是谁把杨慎的《临江仙》添加到巜三国演义》卷首语呢?从嘉靖刻本往后,新的版本层出不穷,各本卷目,章节,回目,引用诗文各不相同。至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大加删改编定,以蜀汉为正统的指导思想成为一百二十回本,去除了引和序,以杨慎的《临江仙》做为开篇成为现代的巜三国演义》通行本。
《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充满争议,众说纷纭。最早的成书刻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蒋大器作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作的引。蒋大器,明成化十年始任大名府浚县主薄,仼职期间,在民间发现《三国演义》原始手本,在弘治六年四处奔波,筹集经费,由张尚德主持,终于使《三国志通俗演义》刻印出版。在蒋大器的序中仅提到罗贯中以陈寿传为本誊录传抄的字眼。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抄以及后来版本的增改删节,越来越接近现代的《三国演义》。后来的多次刻本中并未署作者姓名,即使罗贯中真有一部巜三国》也和现代的版本相差较远。从这些都可说明,罗贯中编纂巜三国》主要是传闻或刻录者牵强附会。
专题: 微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7 反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典韦
下一篇老三国演义小说插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