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编写。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系列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主要围绕蜀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人物命运等展开。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几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1. 官渡之战:这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最终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的另一场著名战役,由刘备、孙权联合对抗曹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等计谋成为经典。
3. 三顾茅庐:蜀汉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前往卧龙岗,最终感动了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人才集聚的重要故事。
4. 白帝城托孤:刘备在白帝城病重时,将蜀汉大业托付给诸葛亮,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七擒孟获: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时,采取了仁德为主的策略,七次擒获并释放孟获,最终平定南中,体现了诸葛亮的谋略和仁政思想。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后世的历史、文学、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这15件非真实事件2.0 ——用《三国志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深受读者喜爱。然而,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融入了大量的野史和作者的个人情感色彩,与真实的历史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天,我们就借助史书《三国志》,来揭开《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历史谜团。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典故
老版三国城池单机游戏三国演义之十大经典故事
小说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各具特色,有的展现了人物的智慧,有的则体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它们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个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的魅力。
单骑救主,是《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一段英勇事迹。在曹操追击刘备的战斗中,赵云为了保护刘备的妻儿安全撤离,孤身一人杀入曹军重围之中。他奋勇杀敌、血战到底,最终成功地将刘备的妻儿救出重围。这个故事展现了赵云的忠诚和勇猛精神以及他过人的武艺和胆识。如今,“单骑救主”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英勇救人的英雄行为。
曹冲称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曹操想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但当时没有足够大的秤来称量。年仅六岁的曹冲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让人把大象牵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身吃水线处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下船来,再把一些石块装上船去,直到船身下沉到原来画线的地方为止;接着再把船上的石块一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展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东吴谋士们的一场精彩辩论。刘备为了与孙权结盟抗曹,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在东吴大堂上,诸葛亮一人舌战群儒,驳倒了张昭、陆绩、虞翻等谋士的质疑和挑衅。他的才华和智慧赢得了东吴君臣的敬佩和支持,为孙刘结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辩论才能和外交智慧。
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争中的一段佳话。诸葛亮为了收服南中地区的民心,采用了“以德服人”的策略。他先后七次擒获南中酋长孟获,又七次将其释放。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诚意和智慧所感动,真心归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和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用真诚和智慧去感化和征服他人。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的一段经典对话。曹操借赏梅饮酒之际,试探刘备是否胸怀大志。在对话中,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让刘备惊出一身冷汗,但他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避免了曹操的猜疑和迫害。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和刘备的智慧和胆识,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火烧赤壁,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一举统一江南。然而,孙权、刘备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利用火攻战术,成功击败了曹军。这场战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范例。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望梅止渴,讲的是曹操在行军途中,士兵们因口渴难耐而疲惫不堪。曹操为了鼓舞士气,便谎称前方有梅林,梅子酸甜可口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果然精神大振,继续前行。最终,他们找到了水源,解决了口渴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我们可以用希望和信念来激励自己,克服困难。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经典故事。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要求他在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然而,诸葛亮却利用大雾和曹操的多疑,派出草船向曹营借箭,成功在三天内借足了十万支箭,让周瑜刮目相看。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也反映了战争中的智谋较量。
三顾茅庐,讲述的是刘备为求贤才,三次亲自到南阳的茅庐拜访诸葛亮,终于打动了他,使其出山相助。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刘备的诚意和决心,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成语“三顾茅庐”如今多用来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某人。
空城计,源于古代中国的智慧谋略。当城池兵力空虚,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城将领却故意大开城门,甚至派出几名老弱残兵在城门口扫地,以此造成城内兵力充足的假象,使敌军心生疑虑,最终因害怕城内有埋伏而撤军。历史上,张守圭守瓜州时便成功运用了此计,以弱胜强,成为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是虚假的 三国志才是真八路讨伐董卓的诸侯在虎牢关被吕布拦截,河内名将方悦,北海武安国先后出战,但都被吕布打败。公孙瓒亲战吕布,眼见吕布要刺中他时,张飞飞马出战,连战50多合,不分胜负。关羽一见,舞刀夹攻,战了30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一见,也来助阵。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最终招架不住,骑马逃了。
不少读者认为这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贬低司马懿而编造的情节。然而历史上确有其事,只不过这不是诸葛亮的遗计,而是蜀将姜维和长史杨仪的计谋。按正史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察觉,率军追赶。两军相近时,姜维和杨仪命令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远离追兵之后才发丧。事后,当地的老百姓就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话。这件事不但载入了跟《三国志》一样有“良史”之称的《汉晋春秋》,同时也载入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宣帝纪》。
八阵图确为诸葛亮所创,只不过它并非演义中所描述的迷宫、怪石阵,而是一种兵法图阵。所谓八阵是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及蛇蟠阵,每个阵型都由三十二队士兵所组成。晋朝干宝的《晋记》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有相关的记载。
据《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记载,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并嘱咐他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意思是说如果太子刘禅值得你诸葛亮辅佐还好,如果他没有帝王之才,你可以自立为帝。一生致力于帝业的刘备,真的说过让诸葛亮随时取代刘禅的话吗?答案是肯定的。且看《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管你骂刘备虚伪做作也好,骂他心机深沉也罢,这句话确实是刘备所说,而且当时在场的人除了诸葛亮,还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按《三国演义》所载,华佗一心想为曹操的头风病去除病根,曹操却怀疑华佗要谋害自己,一怒之下将这位神医投入狱中,拷打致死。这一情节固然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华佗被曹操所杀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曹操征召华佗进入相府,想留下华佗做自己的私人医生,但华佗待了一段时间就借口回到了老家。此后曹操屡次派人催请华佗,华佗都托辞不往,失去耐心的曹操终于怒而拘捕华佗,以“不从征召”的罪名将其处以极刑。可怜一代神医,就此成了刀下亡魂。
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被罗贯中的生花妙笔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这段故事读来惊心动魄,似乎显得夸张不实,不少读者更认为这完全是虚构的情节,毕竟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忍受刮骨的剧痛?然而正史《三国志》却详细记载了关羽刮骨疗毒一事,只不过为关羽动刀的并非华佗,而是不知名的军医。“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这段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说的是关羽在刮骨疗毒时还跟众将饮酒谈笑,跟《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分毫不差。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TOP10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退司马懿的经典故事。当时,诸葛亮因兵力不足而面临司马懿大军的围攻。他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故意打开城门,自己则登上城楼弹琴,造成城内兵力充足的假象。最终,司马懿中计退兵,诸葛亮成功保住了城池。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也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开篇故事,讲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仁人志士在桃园结义、共谋大事的壮举。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结成了生死之交,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三位英雄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信任,也体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决心和信念。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次重要对话。曹操借赏梅饮酒的机会,试探刘备是否胸怀大志。在对话中,曹操先后提到了袁绍、袁术、孙策、刘表等诸侯豪杰,但都被刘备一一否定。最后,曹操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话,让刘备大吃一惊。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智慧较量,也体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野心和胸怀。
孙权死后,由于东吴的人才被他霍霍的所剩无几了,于是只能托孤于有才无德,刚愎自用的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最终酿成宗室权臣轮番乱政的局面,仅仅28年后,曾经人才鼎盛的东吴,就亡于比孙权还暴虐的孙皓之手
公元250年,孙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黜孙和,赐死孙霸,同时处死和流放了一大批文武朝臣,最后将年仅8岁的幼子孙亮立为太子,至此,这场历时8年之久的两宫之争终于落下帷幕,但也彻底动摇了东吴的根基
朝臣们也随之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双方剑拔弩张,水火不容,就连出将入相十余年的陆逊也被牵连其中,面对此乱局,孙权非但没有出手制止,反而让他敏锐的意识到,可以利用这场立储风波来打压东吴内部的世家大族
公元241年,33岁的太子孙登病逝,由于二子孙虑早逝,孙权便立三子孙和为新太子,同时封四子孙霸为鲁王,给予了他与太子同等的待遇,这让野心勃勃的孙霸有了夺嫡的想法,但孙权既没有为太子树立威信,也没有制止孙霸的行为,而是放任不管,孙霸见状,便越发猖狂
三国之中,后宫斗争最激烈,最残酷,最狗血的便是东吴,孙权本身有7个儿子,自己又活到了71岁,按理说他完全有能力和时间培养出成熟的继承人,但他却一手导演了两宫之争,不但皇位后继无人,更是将人才鼎盛的江东霍霍成了“江东无良佐,元逊(诸葛恪)为太傅”的狼狈局面
费祎是诸葛亮指定的第二任接班人,公元243年,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蜀汉众臣之首,并出镇汉中,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费祎大宴群臣,醉酒后,被曹魏降将郭修刺杀
但蜀汉大将军费祎早已绕到曹爽背后,截断了魏军的退路,经过连番苦战,魏军伤亡惨重,狼狈逃回长安,曹爽不但寸功未得,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短板,短短五年后,便被司马懿夺取军权,夷灭三族
此时,诸葛亮已去逝十年,汉中守军不足3万,面对来势汹汹的10万魏军,众将惶恐,但汉中太守王平却临危不惧,他命人遍插旗帜,迷惑魏军,自己则率军机动,防止敌军趁虚而入,魏军几次进攻都未能得手,再加上天降大雨,粮草不济,士气低落,为了避免全军覆灭,曹爽只能撤军
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曾为了争夺汉中这块战略要地而展开大战,当时曹魏方面参战的将领有夏侯渊,曹洪,张郃,徐晃等名将,而刘备集团除了关羽外,其他重将几乎全部登场,双方阵容堪称豪华
公元210年,孙权大兵压境,士燮举全州归附东吴,并在夷陵之战期间,诱导益州豪族雍闿叛蜀附吴,从此深得孙权信任,但不知为何,演义中对此人却只字未提
若问被三国演义忽略的最重量级级的人物是谁,那毫无疑问是独霸交州九郡的士燮,作为汉末群雄之一,士燮统治交州近40年,为开发岭南地区做出了重大贡献,以致越南人至今还在纪念他,尊其为灵武大王
三国演义以汉末三国历史为背景,描写了蜀魏吴三国多彩缤纷的斗争和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也刻画了刘备,曹操,诸葛亮等近1200名生动的人物形象
简单canvas网页小游戏小说《三国演义》为什么是一部悲剧?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召弓弩手向草船射箭,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诸葛亮出山后,三顾茅庐被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国时期,关羽、刘备在下邳失散后,关羽为曹操所俘,在曹操处受到非常高的礼遇。在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时,立马就要去投奔刘备,但是曹操不愿意放行。被逼无奈,在没有得到曹操通关文书的情况下,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护送刘备的家眷在谷城和刘备团聚了。
三国时,董承约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豆。曹操闻知后,宴请刘备,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闻之大惊失箸。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此时关羽张飞赶到,乃借以脱身。曹操当时是以试探的心理来设宴的,而刘备则诚惶诚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怀疑。
专题: 品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集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原著有哪些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