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著名历史小说。罗贯中,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戏曲作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历史演义、神魔小说、公案小说等多个领域。《三国演义》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尤其是三国时期(魏、蜀、吴)诸侯争霸的故事,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深受读者喜爱。罗贯中的其他作品还有《水浒传》、《西游记》等,但以《三国演义》最为人所熟知。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很多,例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袁绍、吕布、司马懿、貂蝉、孙权、周瑜、赵云、鲁肃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该书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首先,描写战争时记述了作战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着重表现了人物的智谋,而不是呆板地铺叙两军对垒;其次,塑造人物时把人物放到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展现他们的性格,同时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再次,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三国演义著名小说家
有没有3d台球网页的游戏《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蒋大器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评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
《三国志通俗演义》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开头有蒋大器的序言,当时浙江金华一个叫做蒋大器的人写了一个序言,蒋大器号庸愚子,后来在最早刊刻的嘉靖版中,卷首所载的也是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是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他写道:
只是很多人有疑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现却是在150年之后弘治年间的事情,倘若这本书明初就写成了,为什么一直湮灭不闻?连一部不是什么精品的《剪灯新话》都在民间流传甚广,没理由这本书在那100年间神秘地消失吧。如果这本书是明初写成的,那这100多年间,却无人知道有这部书,真是奇哉怪哉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1930年,郑振铎、马廉和赵斐云三位学者访书于宁波,听说宁波天一阁举世闻名,看看能不能进去看书,找到一些孤本,得到允许进入后,发现了天一阁旧藏明蓝格抄本《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小传:
在明清小说诞生以前,宋元话本是最初的小说雏形。话本就是说话的本子,也就是说书。《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大字不识一个,却也博古通今,就是在扬州市井听说书的结果。由于明清小说脱胎于宋元话本,所以一些说书的痕迹都被保留在后世的小说里,比如“话分两头,各表一枝”、“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小说遗传的母体痕迹。
说起来罗贯中如果是想名留青史,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只不过他如今留名的领域不在政治争夺方面,而是在文学艺术层面,不知道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呢?
所以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曾经也是想成就一番宏图霸业的,不过因为选错了人,所以不得不连自己入朝做官的路都断掉,选择了著书立说。
据记载,罗贯中著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等小说,还写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原因更简单了,罗贯中之前是与朱元璋为敌的,再加上朱元璋后来有了自己的人手,罗贯中再投靠朱元璋也讨不到什么好处了。在明朝建立之后,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也走不了入仕为官的路子,所以最后就专心著书立说了。
原因很简单,张士诚当时的实力和势力最有可能成就伟业,于是毫无疑问罗贯中就没有选择朱元璋,而是投靠了张士诚。那后来罗贯中为什么没有再去投奔朱元璋呢?
跟了张士诚这么久罗贯中算是看出来了,张士诚就不是能称王称霸的料,这天下势必是要姓朱的,于是罗贯中设法脱离了张士诚的阵营,著书立说去了。
罗贯中到张士诚阵营后,也颇善于献计进策,张朱双方势力斗争,张士诚曾在罗贯中的建议下打败了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的进攻,这足以说明罗贯中确有真才实学。
元朝于公元1271年建立。公元1368年明军攻占元朝都城,元朝覆灭。罗贯中据史记载约生于1330年间,所以罗贯中学成游玩之时,元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动荡边缘。
罗贯中在苏杭的生活十分逍遥,经常是与友人畅聊文学、游山玩水,罗贯中又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在这期间搜集了许多素材,为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前文说到苏杭一带多有人说书,很多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原本更是有关汉卿、郑光祖之类的大家活动,所以罗贯中在此地有志同道合之友,对此地十分喜爱,不愿离去。
罗贯中的父亲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继承自己的丝绸生意,但可惜的是罗贯中对这却没什么兴趣,他更爱文学艺术一类的东西。于是父亲也只好随了他的意,同意罗贯中跟随当时的著名学者学*。
罗贯中的父亲是元仁宗时期的一名丝绸商人。罗贯中自小在私塾学*四书五经,后来母亲病故,罗贯中就跟随父亲到苏州、杭州一带做起了生意。
南宋时期承接了唐代的文学底蕴,再加上活字印刷的出现、市民阶级的繁荣,使得话本小说十分兴盛。于是经济重心一迁回,文学艺术便也十分兴盛。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二,写下《窦娥冤》的关汉卿、著有《倩女离魂》的郑光祖都迁到了杭州一带。
所以虽然元朝建立起政权后在北京建都,但汉人们的经济、文化底蕴其实都在南方。所以战争带来的创伤一旦被抚平,经济重心就又迁回了南方。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也会带来文化中心的转变。
刚刚说到元朝的统治阶级不是汉族人,但是一般情况下,统治阶级大多数还是汉族人,所以文化上的不同和元朝统治阶级对于汉人的打*其实是一直存在的,这也为灭元建明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元朝之前是宋朝。到元朝中期,灭宋战争的创伤才逐渐修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和经济恢复,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又逐渐迁回了南方。这里为什么有一个“又”字呢?
那么在灭元建明的群雄逐鹿之战中,罗贯中扮演的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呢?他当时投靠的是哪方阵营呢?在这场竞争角逐中他又为何退出,转头选择了著书立说呢?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其实罗贯中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以外,自己也曾经在元亡建明的交替时代亲身参与过夺权之争,而这个阶段他的经历也为后来创作《三国演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四大名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并且也知道各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其中《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吗?
之所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文人所看重的,要么是诗词,要么是策论。写小说并不算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也没有著作权、稿费和版税这些事情,更兼古代时不时会有“文字狱”之类的事情发生,没有署名也很正常。
当然,还有一本书的作者争议比《红楼梦》更大,那就是第五大名著《金瓶梅》。《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候选人”比《红楼梦》的更多,共有70余位,如王世贞、贾三近、屠隆、李开先、徐渭、王稚登、赵南星、李渔、卢楠、冯梦龙、丁纯父子、汤显祖、李先芳、唐寅、李贽、冯维敏、谢榛、贾梦龙、薛应旗、臧晋叔、金圣叹、田艺蘅、王采、李攀龙、萧鸣凤、胡忠等。
三国演义世界名著
3、《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全国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围剿之机发展各自的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从而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在之后的比拼中三个势力各自损失惨重,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卷帙浩繁的《三国演义》风行于世界,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罗贯中被称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城以时间展开,城因人而灵动”,地域人物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故事背景”,拥有作家生活的印痕,也有了经典诞生的秘密,太原城将永恒记忆世间大智之影——罗贯中。
1995年,日本关西大学教授井上泰山,考证著录线索,专门前往西班牙访寻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珍贵版本,如获至宝,复制携归。
戴望舒于1941年访西班牙马德里近郊的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发现《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明嘉靖书林叶静轩及子叶逢春刊《新刊案鉴汉谱三国志传绘像足本大全》,此本是现存世的最早版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太原府废,大德九年(1305年),以地震改冀宁路;至元二年(1336年),又设太原路。清徐和祁县历来均属太原管辖,晋阳罗氏先在清徐居住,后迁至祁县河湾村,这与《录鬼簿续编》中记罗贯中为太原人相契合。
1931年夏,郑振铎与赵万里到浙江宁波访书,在天一阁藏蓝格抄本《录鬼簿续编》中,贾仲明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罗贯中足遍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主要收集和查访小说人物传说。在匆匆的脚步中,他脑海里翻腾着一个个面目鲜明的人物,内心里皆是丝丝入扣的故事架构,营造要言不烦的人物对话,并用“巨椽之笔”联结成了一个个绮丽而又高贵的文学之梦。他笔下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既有灵异的,也有历史的,还有武打的内容,这些开篇练笔之作开拓了中国通俗文学读物的新天地。
实际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普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机会远行,难以获得和积累见闻。罗贯中则在14岁时,从太原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那时,山西籍关汉卿、郑光祖等文化人,也都搬迁到了杭州一带,除马致远做过一段时间小官外,其他几位无缘做官,做编剧或写畅销书是他们寄托情怀的方式,也是谋生的手段。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也成为“书会才人”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三国演义》是部“世代累积型”作品。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是曹操旧部,掌握曹操很多第一手材料。他的《英雄记》中,连同董卓、吕布等都收集整理书中,是世间出现最早“三国故事”的书籍;西晋史官陈寿的《三国志》,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又撰写了《三国志注》,极大丰富了三国的故事。历史学家只梳理当时的“势”,小说家却需设置具体的“事”。罗贯中采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手法,从隔朝越代的正史、野史、传说、轶闻和评话中反复推敲,加上以印刻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来反哺艺术架构,于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拥有史诗般气魄,是古典小说嬗变为章回小说的“鼻祖”,使“小说”这一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跃上中国文学的大舞台。“读其书,思其人。”这位雄视千古、胸罗锦绣、笔下风云的大作家——罗贯中(约1330年至1400年),他是以什么样的经历搭建起文学大厦的呢?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被誉为中国现存文学中的巨著之一
在书中,作者也将许多著名诗句和典故巧妙地融入故事,形成了瑰丽的文学气息。例如,曹操的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大佳话。《三国演义》非常流行于中国,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经典之作。
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方面,《三国演义》多采用发人深省的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经历和波折,令读者感同身受,叹为观止。例如,四世三公的诸葛亮,其贞洁高尚、机谋过人、智慧卓越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魏国将领张昭,他为保存江东之地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人感到敬佩。
现在网页超级治愈游戏推荐免费,任何一个指责其歪曲历史,还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之人,他们的水平,都远不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至于易先生所说的“三观不正”,那是属于另一个学术问题了。
其实,易先生自己也说过,历史人物一般都有三个形象,即历史的真实形象,艺术形象以及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何必以为自己了解了真实形象,要去看不起那些艺术形象或人们心中的人物形象呐,没道理嘛。
易中天先生的论点,其实隐隐透出的,是读正史之人对普通民众汲取历史知识来源的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读史书之人比读小说的人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将小说当作正史,这不是罗贯中这样小说家的罪过,毕竟人家早已将“演义”二字大书在封面上,读者硬要将其作为历史的真实来读,与作者何干!这种智商,是小说作者们也无可奈何的。
两相比较,罗贯中的创作同《明朝那些事儿》这些还算高质量的历史小说相比,那也是天壤之别,人民群众有几个是看正史的,那些枯燥无味的史书,不是专家学者或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有几人去啃,何况,正史中的真实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试想,如果没有司马迁《史记》中人物的小说笔触,刘邦和项羽等一众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必定要模糊许多。
易中天先生之言其实反映的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也就是将娱乐的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这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包括现在抗战神剧的泛滥,使得人们印象中的日本鬼子,都如《地道战》或《地雷战》里面的一样,蠢不可及。
正是因为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所以,几乎都被人们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是浸入骨髓的民族精神,这一点,我们是必须要感谢罗贯中的。
而在罗贯中虚构或编辑的一些子虚乌有的桥段中,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赵云救阿斗”、“空城计”等等,这些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专题: 小说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9 萌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歌曲
下一篇三国演义之吴国武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