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对联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包括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节日、庆典或文人之间的交流。虽然《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并未直接引用对联,但在三国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存在许多与三国时期相关的人物、事件和文化元素。以下是一些与《三国演义》中人物或事件相关的对联示例:

1. 关于曹操: 上联: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加海内; 下联:败官渡而称霸中原,智勇双全。

2. 关于刘备: 上联:仁德无敌,三顾茅庐得诸葛亮; 下联:义薄云天,桃园结义结兄弟。

3. 关于关羽: 上联:一刀斩华雄,英勇无双; 下联:千里走单骑,忠诚为重。

4. 关于张飞: 上联:怒吼当阳,一吼吓退百万兵; 下联:英勇宕渠,挥刀斩杀二百贼。

5. 关于诸葛亮: 上联:卧龙出山,智谋惊三军; 下联: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6. 关于孙权: 上联:东吴霸业,仗剑立世; 下联:借箭拒曹,智勇双全。

这些对联不仅展现了《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迹,也体现了中国对联文化的艺术魅力。当然,对联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解与创作进行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场合和需求。

此联出自第11回北海救孔融中。孔融极好宾客,经常吟咏此联以抒怀。其大意是:我极其好客爱友,怛愿友朋满座,宾客迎门;酒杯不空,酒香四溢。常用杯中酒, 酬劳座上客。此联表现了孔融交朋接友、好客酬宾的情趣。

此 联出自第56回三气周瑜中。周瑜定下了假途灭虢之计,虚名取川,实取荆州。刘备向诸葛亮问计时,诸葛亮口占了这副对联。其大意是:准备好弯穹的强弓硬弩来 擒拿凶猛的老虎,安排下喷香的诱饵引料来钓取硕大的老鳖。

其大意是:鲁肃等人只能伏路把关而不能水战;周瑜只堪临江水战而不能陆 战。周瑜被激怒,更自领军去断操粮遭。诸葛亮笑而阻之,操贼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必有备。周瑜播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对联

此联出自第45回三江口斗智中,周瑜因知诸葛亮有王佐之才,便请其兄诸葛瑾劝其弃刘备而事东吴,结果未成。周瑜转恨诸葛亮,存心欲诛杀之,便请诸葛亮星夜往 聚铁山断曹操粮道。诸葛亮欣然领诺,转而假托江南童谣而口占了上联哪个手游盒子有青云诀,来激将周瑜。

其大意是:简直是太美了!鱼见了沉入水 底,雁见了降落沙洲;月见了躲进云层,花见了含羞低头。周瑜听罢,大骂曹操欺人太甚,方说出本意。并希望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共破曹贼。

此联出自第44回智激周瑜中。周瑜本来主战,却故意装作主降,鲁肃信以为真而与之争论。诸葛亮早看穿了周瑜心思,也故意说主降,并说曹操之所以大军甫征,目 的之一就是要取江东二美人大乔和小乔。曹操本是好色之徒,而二乔国色天香,是那么美!诸葛用此联来形容她俩的容貌。

此 联出自第43回舌战群儒中。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论争,欲使诺葛亮知难而退。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此联出自第39回博望坡用兵中,曹兵十万以窥新野,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说,刘备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当曹操问诸葛亮是何人时,徐庶用 此联称赞他的才智。其大意是:诸葛亮有规划天地的奇才和绝妙高超的计谋。

此联出自第36回走马荐诸葛中,刘备拜徐庶为军师,曹仁领大军进攻新野,徐庶辅佐刘备使得曹军三战皆北,败回许昌。曹操用程昱计骗走锋庶,徐庶临行向刘备推 荐诸葛亮。当刘备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时,徐庶以此联应答。其大意是:我与他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相差何止十万八于里!全联对仗工稳,“驽马”“寒 鸦”形名偏正词组对,“麒麟”“鸾凤”并列词组对。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此联的对仗于工稳中见奇巧,对关羽的外貌,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各方面的特点,都做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联语应用了颜色重字对的 技巧,四赤对四青,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此联出自第77回关公显圣中。关羽死后被封为神,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后人题此联于庙前。其大意是:红色的面容显 示了赤诚的忠心,骑着赤兔追风马,纵横驰骋时从没有忘记自己是汉帝的武将;在青色的油灯下攻读青史,拿着那把青龙偃月大刀,即使在心灵最隐秘的地方,也没 有对不起苍天的丑行。

此联出自第1回桃园结义中。刘、关、张三人在张飞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祀等项,焚香祭拜而言誓,以上述对联为宗旨,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曰生,只 愿同年同月同曰死。其大意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救助困难,扶持危急;上可报效国家社稷,下能安定黎民百姓。全联采用了对偶自对的技法,“同心协力”自 对“救国扶危”,“上报国家”自对“下安黎庶”,都很工稳。

《三国演义》塑造了三个大的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其中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合称为“三绝”。下面所述的10副对联,正是为塑造这三个典型人物服务的。

“多情却被无情恼”,情是自我的,甚至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至情,惹出多少悲欢离合。而这因情而生的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真味。

当把假的当做真时,真的反而成了假的;把无当成了有,有也就成了无。真假、有无,谁能真正分清?曹雪芹历经世态之后的哲理联,意蕴多重,读者见仁见智,宜自己思量人生中所经历的,何为真、何为假,何为有、何为无。

罗贯中让这副短小精悍的对联,出现在诸葛亮家中的门上,很好地表达出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心态。事实上,诸葛亮写《诫子书》,还是20多年以后的事。刘备三顾茅庐时,还没有诸葛亮的《诫子书》。看起来罗贯中真是个玩穿越手法的高手。如果抛开时间因素不论,罗贯中让这副对联出现在此时此地,从艺术的角度看还是很恰当的,完全符合人物身份。不然,刘备这么精明的人,又怎么会认错人呢?·

罗贯中对上面那副对联没有像《待时歌》那样,下足力气搞原创,而是偷了懒取了巧,玩了一个穿越的小把戏,把20多年后诸葛亮临终前所写《诫子书》里面的一句话,脱化为一副对联。诸葛亮是这样告诫儿子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让身心安静下来认真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这句名言在罗贯中的加工下,凝练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样一副对联。

刘备二顾茅庐与第一次不一样,他眼睛里看到的是那副超凡脱俗的对联和拥炉抱膝的翩翩少年,耳朵里听到的是绕梁三匝,饱含委婉飘逸之气的曲子。这等风姿,这等才情,除了诸葛亮还能是谁呢?这一系列的表象,的确容易让急于见到诸葛亮的刘备误入歧途,一错再错。

为了让刘备误认眼前之人就是诸葛亮,罗贯中不惜亲自操刀,写下这首由后人命名的《待时歌》。一千多年后在电视剧《诸葛亮》中,这首诗被谱上了曲子作为主题歌,歌名就叫《待时歌》。在这首诗中罗贯中倾尽全力,把诸葛亮躬耕陇亩,寄情琴书,不急不躁,静待天时的心境,含蓄地表现出来。

刘备见到这副对联,心中不禁一阵狂喜,站在那里仔细观看起来。在刘备的心目中,这副对联只有诸葛亮这样的世外高人才配拥有。仅有对联还不够,“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刃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小说中,刘备第一次去隆中没有见到诸葛亮,返回的时候看够了山景,在半路上误把崔州平认做了诸葛亮。刘备病急乱求医,见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又是诸葛亮的朋友,也顾不上崔州平那通迂腐之论,邀请崔州平入伙,被崔州平婉拒。不久,在一个大雪纷飞,朔风凛冽的日子里。刘备二顾茅庐,这次他又认错了人,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误认为了诸葛亮。刘备这次认错了人不能全怪他眼力不够,而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在大门口见到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误导了他。对联很短,只有寥寥10个字:

可是,在历史学家陈寿和当事人诸葛亮笔下,对刘备三顾茅庐这件大事却记述得很简单。陈寿在《三国志》中只有寥寥几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历史学家向来惜字如金,十几个字就完活了。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回忆当年的情形时,也没有长篇大论,只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至于刘备到底是去了三次还是数次,每次都见到诸葛亮,还是只有第三次才见到,这些细节都没有记载。这就给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尽情发挥的余地。

关于刘备三顾茅庐,在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得洋洋洒酒,十分热闹。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用了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的全部或一部分内容来讲述。可以看出,罗贯中对这个故事的喜爱,对这段情节的重视。

徐庶告诉刘备:“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听后,眼睛立马放光,好像遇到了救星。赶忙问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徐庶既然要把诸葛亮推出去迅雷单机游戏盒子下载,自然是对诸葛亮猛夸一通,当然都是实事求是地夸赞,而不是毫无底线的胡乱吹捧。他说:“以某比之,譬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刘备乐坏了,“似醉方醒,如梦初觉。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于是,在三国的历史上,上演了刘备“三顾茅庐”这出精彩的大戏,拉开了诸葛亮登上三国政治舞台的序幕。

刘备的眼泪或许是真心的,因为他实在舍不得这个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人,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离他而去。刘备或许是在演戏,用廉价的眼泪获得徐庶和下属对他的好感,借此收买人心,博得一个求贤若渴的好名声。不管刘备的眼泪是真心还是假意,徐庶还是被打动了。徐庶走到半路,打马回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算作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

刘备与徐庶如生离死别,一夜未睡。等到第二天送别徐庶时,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拉着徐庶的手,眼泪又哗哗地流了下来。刘备的眼泪说来就来,这还真是要有点功夫。

“玄德请徐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分别的前一天晚上,两个大老爷们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竟都像个娘们似的哭哭啼啼起来,看到这里不免有点让人起腻。小说中这样写道:

这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刘备二顾茅庐时,在诸葛亮住处看到的一副对联。那么,这副对联是出自谁人之手呢?这要从刘备三顾茅庐慢慢讲起。“三顾茅庐”是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说得是刚刚组建的刘备集团正处于创业初期,急需人才。这时在新野辅佐刘备的徐庶,母亲被曹操扣为人质。徐庶为了救母,不得不离开刘备而去曹营。刘备新公司刚成立,人才匮乏,正在用人之际徐庶又走了,刘备万分不舍。

专题: 小说老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序   小说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