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国内单机游戏开发

1

虽然现在国内游戏市场手游当道,但是国内的玩家逐渐有了付费的能力和意愿,而中国的游戏厂商对三国的理解显然也更加深入,未来国内出现优秀的三国单机游戏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内制作三国游戏相比国外有更多文化上的优势。当然,具体的制作能力和资本投入,以及市场对于游戏产品所能承载的市场份额,仍然是需要培养的。”李抑扬说道。

而如今在手游的冲击下,国内主机和单机游戏几乎可以算得上全线溃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18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家庭游戏机游戏(即主机游戏)市场份额占比为0.5%,单机游戏仅为0.1%,主机游戏实际销售收入为10.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3.3%。反观手游,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339.6亿元,同比增长15.4%,在整个游戏市场收入占比高达62.5%。国内游戏厂商似乎已经放弃了主机和单机游戏这两块蛋糕。

三国 国内单机游戏开发

在游民星空上的上百款三国题材手游中,评分整体都在6分以下,《三国群英战—争霸》、《三国大亨》等游戏豆瓣评分不足4分,亦有不少玩家评论在豆瓣或是下载榜单上评论众多三国题材的游戏是“纯粹打着三国的名号圈钱”、“体验极差”等。

制作和生存周期普遍偏短,对于游戏来说,容易导致缺乏历史和制作上的厚度,也催生出了更多容易赚快钱的页游和手游。“大多数三国游戏产品,仍然只是套了三国的壳,实际内容却和三国历史风马牛不相及,不少游戏是为了使用ip而成为了‘三国’游戏”,李抑扬表示。

另一方面小米手机玩游戏投屏电视盒子,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游戏厂商涌进大陆,国内游戏厂商也始终面临严峻的竞争。陈毅炎表示,过于激烈的竞争导致很多游戏厂商不敢花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打磨一款游戏,因此国内游戏制作和生存周期往往都要短于国外。

游戏开发商无法收回游戏成本,就无法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发。因而在技术层面,国内单机游戏这么多年来开发断代严重,许多游戏公司都没有相关的开发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做游戏,难免质量堪忧。前麒麟游戏《成吉思汗》策划人陈毅炎对毒眸表示,目前国内PC单机游戏主要是引擎技术(尤其是自有引擎)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国外尤其是大厂的优势会比较明显,而国内还在专注于端游的团队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以《三国志》为例,在当时高达14800日元的发行价情况下,其超三十万份的销量保证了日本光荣有资本和精力投入后续的游戏研发中。反观国内,在盗版始终泛滥的情况下,中国数百万单机游戏玩家实际上有付费意愿的玩家群体可能只有几十万,这样的付费规模显然无法支撑游戏开发的成本。

多名分析师和从业者认为,一直以来国内没有容纳这些优质的精品游戏的环境和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能产出好口碑的三国游戏,因为有国外玩家为其大量支出,使得他们有钱来开发更多的优质的游戏。而国内当时尚未形成成熟的游戏市场,这么多年来单机市场也没有发展起来,即使是有精品游戏,由于盗版以及玩家不付费等原因,根本无法组成一个精品的游戏市场。”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李抑扬向毒眸说道。

最近爆火的《全战三国》,是CA自2000年《幕府将军:全面战争》以来发行的第13部“全战”系列作品,《幕府将军》当年销量超过三十万,而到了06年推出的《中世纪2:全面战争》销量跃上百万级别,“全战”系列本身在国内外就有大批拥簇者。《全战三国》的剧情设计师Pete Stewart曾在采访时说:“我不承认游戏是随便应付的产物,甚至在我们公布一款游戏之前,就已经在这款游戏上开发了多年的时间。”近20年对该系列的专注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游戏质量。

主机游戏在中国市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2000年的游戏销售禁令对于主机游戏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该禁令直到2015年才解封,国内主机游戏市场出现了长达15年的断层,因而其在三国题材游戏上的缺席就不足为奇了。

本是本土的三国题材,国内厂商却没有经典的PC或是主机游戏,从游戏市场的发展来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占到。

“我在《全战三国》之前基本上没有可以选择的三国题材单机游戏,只能玩一些老游戏。它之所以会火,可能纯粹是因为国内PC和主机玩家太久没有好的三国游戏可玩了。大家不仅渴望三国游戏佳作的出现,也愿意为其付费。”上文接受毒眸采访的玩家表示。

近十年来,能够获得玩家认可的国产三国游戏,仅剩下2008年由黄恺设计、游卡桌游出品的《三国杀》了。2012年,三国杀玩家已经超过1亿人次,但是与风靡世界的主机游戏不同,《三国杀》是一款卡牌游戏,且由于游戏设定、语言等障碍,游戏的影响力局限于国内玩家,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毒眸发现,目前App Store上线的就有近千款三国手游,但是这些手游绝大部分质量平平。“国内关于三国题材的单机游戏没有太多,基本上是手游和页游做三国题材,奔着充钱去的,而且系统也比较氪金,几乎没有很好的作品。”有重度三国游戏玩家对毒眸表示。

虽然在主机和电脑单机游戏上几乎一直没有优秀的三国游戏,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游戏市场迎来了网游浪潮,如今更是随着移动端的发展,国产三国游戏在手游端大量出现。根据热云数据《2019年Q1手游TOP投放人物素材洞察报告》,“三国类”人物是Q1手游投放文案中出现频次最多的类型。

但就是在这一时期,国内仍然出现了一款国产三国游戏的代表——2001年目标软件开发的《傲世三国》。这款游戏成为第一部正式在E3展出的中国游戏,也是国内第一款打入全球游戏排行榜TOP100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RTX游戏的一次巅峰。虽该游戏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后来目标软件转做网游,使得该系列续作止步于第二代。

《三国志》《真三国无双》系列等经典日本三国游戏由于良好的市场反应,接连推出续代作品,并且其中不少都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成绩。据Steamspy的统计,尽管2016年推出的《三国志13》售价高达390元人民币,但首周销售的35000部中,中国玩家就占了整个销量的48%,为作品贡献了超过600万元。而《真三国无双8》去年2月发售,一个月内全球累计销量也超过70万份。

90年代中后期,光荣对于三国题材的探索热情不减。1997年其在PS平台推出3D对战格斗类游戏《三国无双》修真模拟器用的是什么手游盒子,后来鼎鼎大名的《真三国无双》系列就是该游戏的后续作品。《真三国无双》第一代销量达33万本,第二代就跃升至105万本。《三国无双》推出的第二年,光荣又发行战棋策略类游戏《三国英杰传》。就此,通过《三国志》《三国英杰传》《三国无双》等经典游戏,日本光荣在三国题材上不仅站稳了脚跟,更是将“三国”通过游戏输出到世界。

相较于电脑单机游戏,当时的日本仍以FC家用机和街机游戏市场为主。在早期的主机游戏中,日本的主机和街机开发商也推出了不少三国题材的游戏,南宫梦于1988年发售的《三国志:中原之霸主》称得上代表作,其1992年发售的第二代产品《霸王的大陆》甚至进入到中国市场,成为一代玩家的记忆。1989年卡普空发售的FC《吞食天地》也为中国玩家熟知,在该游戏首登FC平台后,由于大受玩家欢迎,后被开发出街机版本,尤其是第二代《吞食天地2:赤壁之战》(当时在国内街机界面显示为《三国志》)一推出,就火遍国内各大街机游戏厅。

三国题材在日本一直都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游戏厂商将开发目标瞄准三国也就不足为奇了。早在40年前,日本的游戏开发商光荣株式会社(下称“光荣”)就开始涉足三国题材。

早在16世纪末,《三国演义》就由当时的僧人进行翻译流传到日本。在这此后多年,由于在日本大受欢迎,因此不断出现过各种三国的译本——《三国物语》《倾城三国志》《绘本通俗三国志》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日本也同样影响巨大。

毒眸发现,虽然近年来在国内没有出现经典的三国主机或是PC端游戏,但是三国题材游戏的产量却不断攀升。根据近三年的游戏出版统计,2017年全国以“三国”命名的游戏有170款,其中以手游居多;2018年在版号冻结、仅有三个月的版号审核情况下,依然有34款三国游戏产品。产量众多,但质量却令人担忧——豆瓣上,但除了日本《三国志》《真三国无双》系列等经典海外游戏维持在8分以上,大多数国产三国游戏的评分基本都在4分以下。

对于老游戏玩家来说,这并不意外。悉数过去几十年来的三国游戏佳作,几乎所有的经典三国题材游戏,都看不到中国内地游戏厂商的身影——从《三国志》系列、《真三国无双》系列,再到如今的《全战三国》,无一例外,皆由国外或其他地区的游戏公司出品。翻看内地关于三国题材的游戏,也少有佳作,仅有《傲视三国》在将近二十年前成为第一部正式在E3展出的中国游戏,以及十年前一度风靡全国大江南北的卡牌游戏《三国杀》。但除了深度玩家,这些早期的国产三国游戏已不为国人所知晓。

虽然名字里带着“三国”,这款三国题材游戏却并非国内游戏厂商开发网页游戏三国志幻想漫画,而是由英国游戏研发商Creativ Assembly(下称“CA”)研发,日本电子游戏公司世嘉发行。

一个月前,《全面战争:三国》(下称《全战三国》)正式发售,发售首日steam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6万,打破《全面战争:罗马》创造的该系列最高同时在线玩家记录;紧接着,游戏在一周内销量直接突破100万份,按单份268元人民币的售价,首周销售收入就超2.6亿元,成为该系列最畅销的游戏;发售一个月以来,《全战三国》连续三周占据steam榜首,在国内外玩家间掀起一阵“三国热”。

专题: 悍将三国游戏盒子   酷狗三国游戏盒子   bt云游戏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