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叫毒士-贾诩五条著名毒计

35 整理 三国梦网

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到底有哪些毒计呢,为什么会称之为毒?现在很多人解析说贾诩才是三国第一聪明人,真的是这样吗?后代学者将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并称为曹操集团的“五大谋士”,《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联合作传,可见贾诩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贾诩为什么叫毒士

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所献之计大多损人利己少有底线,奇毒无比,关键是他的计策害死不少无辜百姓,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毕竟被人唾弃。因此被称为毒士完全不冤枉他。

贾诩一人看不起眼却搅乱了整个三国,有点纵横家的意思。出于毒计,只因为他的计谋都是要过于狠毒了。此人计谋的确极高,不献计则已,一献计必然是一击即中,绝不会给敌人机会,就算不死也是重创,宛城之战曹操就差点洗白。他最厉害的此人有才,但不露锋芒,韬光养晦低调是王道,这年头聪明且比他强的人不少,但却一个个不是早逝便是累死,他不想活的那么累,你有难问我,我答,你不问我就坐着混工资,你赢不会少我好处,你输对我也没损失,活着才是王道,贾诩太过精明也太惜命。

贾诩为什么叫毒士-贾诩五条著名毒计

贾诩五条著名毒计-到底有哪些毒计呢

毒计NO1:“反攻长安”之计

这被称为最毒的计策,这是真正的阴谋,为达目的完全不管百姓死活,要是都这么没底线,我相信诸葛亮周瑜能够想出更多的这种计策。

董卓进军洛阳,贾诩在董卓军中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任讨虏校尉。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余党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逃亡凉州。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这时贾诩站说来说话了:“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李傕、郭汜等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李郭祸乱长安,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被杀,长安城也像曾经的洛阳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作为提议人,贾诩因此被骂作“毒士”。但想想他也仅仅是为了自保,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蔡邕都杀,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毒计NO2:“败兵取胜”之计

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

先是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占”了他的婶婶邹氏,还准备杀掉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偷袭宛城,结果曹操战败,手下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不克而还。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

张绣不理解,贾诩解释:曹操没有尽全力打我们就撤军,肯定是“后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断后,你去追击必定失败。等咱们败退回来,曹操肯定以为咱们怕了,就不会留后手,他大意“不设防”,我们就追着他屁股使劲揍,一定会有好结果。

毒计NO3:“劝张归曹”之谋

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但如何正确地“站队”,张绣十分谨慎。

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贾诩不同意,并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他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你一个外姓人。

贾诩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毕竟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而且曹操与他还有“杀子之仇”“夺妻之恨”。

贾诩列举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张绣的疑虑:

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就相当于跟着皇帝干,名正言顺。

第二,袁绍现在还十分强盛,我们带这么点人“入伙”,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实力弱,我们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

第三,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对我们不计前嫌。

事实证明贾诩是正确的。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并予以重用,还留下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毒计NO4:“挑拨离间”之计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虽然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渡口、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调皮捣蛋”“撒尿和泥”的旧事。等会面结束,马超等问韩遂:你们聊的那么起劲,都说啥了?韩遂老实回答:也没说啥!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十分怀疑,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图7 曹操(155年-220年)

毒计NO5:“暗助曹丕”之计

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爱头痛(悔不该杀那华佗哟),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选曹丕还是选曹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这也没办法,谁让有两个“性价比”太相似的儿子呢?

贾诩觉得自己是后来跟着“干革命”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这就躲不过去了,必须要谨慎站队了。贾诩是个聪明人,他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但为防变成杨修第二,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潜台词就是,写文章你比你兄弟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而是若有所思的“信口开河”:我刚刚想起你的老同学袁绍和老相识刘表来了(袁绍、刘表因为没有立长,导致分裂,最后被曹操“一锅烩”)。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图8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人,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唯一的污点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但他也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最大的污点不是献计李郭反攻长安,而是劝张秀投降曹操,最后的结果是他在曹公手下如鱼得水,张秀却在刚刚进入人生中年就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孙权如果听了张昭的话,结果跟张秀是一样的!贾诩头脑一流,但人品很渣!他的同僚们并不喜欢他!

活着才有话语权,反面就是陈宫,也是个人才去却早早赴死还以为自己很聪明。贾诩自保和看透人性第一人,这辈子很轻松的名利双收寿终正寝,谁不羡慕这样的人生?有人说他害了张秀,你不能要求他是神能挽救一切人,投奔曹起码张多活了很多年,要是按照张的本意投奔袁绍,一会就和袁绍一起死了。还有晚年不让儿女结亲权贵,太聪明了,要是结亲曹家,后来一起被司马家满门斩了,要是结亲司马家,万一司马家失败了也会被牵连,看不清形式情况下,防守为主。

贾诩没有转投过多人,原本是张济的同乡,出仕后一直是张济的谋士,张济死后辅佐张济的侄子张秀,为了张秀和自身的前途,才降的曹操。贾诩一生都谨言慎行,所献之计都直指关键,不揽权、不炫耀、不结党,这样的谋士哪找?

贾诩之所以凌驾于其他谋士之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别人出谋划策,是按照战场形势制定的计策。贾诩不仅审时度势,更重要的是他看人下菜,把对方的人性都看的透透的,直接从对方的性格弱点找进攻的方向,再配合现场的形式优劣,可以说算无遗策,无往不利!这种人真的太可怕了,我想当今社会上肯定有这样的人,就算吃点亏,也千万不要得罪他们,不然后果你知道的!贾诩在三国里,不算计谋最好的,但是是大局意识很强的人。不受时代思想的束缚,看人很准,懂得自保!

专题: 三国名人   三国故事